技术的通用化(20250903)

2025年9月16日 01:58:36

技术进步是朝着越来越通用化的方向进化的,而不是越来越向着专用话的方向进化的。大致的节奏是一个领域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通用化的平台,然后该平台上出现了一些应用越来越吃效率,再有人去做专用化。

其本质还是技术的进步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根本内在属性决定的。这也是我一直推荐人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书的原因。技术进步如果被预知了,那它就不是未来了而是现在,所以预知是不可能的。

这样讲比较抽象,而且和一般对英伟达的概念相悖,所以我稍微展开一下,讲一讲我认为英伟达为什么也是一个平台公司而非专用芯片制造商,为什么平台公司,即做越来越通用化的业务,才能持续的在未来获得超额收益。原理依然是我反复说的未来不可预测性决定的。

技术创新不可预测,它是涌现的。

那这和通用和专用之分有啥关系呢?为什么说只有平台化才是吃红利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因为如果一个时代红利要来了,且具体的技术创新方向是不可预测的,要吃满这一波红利的方法只能是做一个平台,具体的方式方法是创造一种通用性。

VC 这个行业是典型的符合肥尾分布原理的模式,它要远好于银行模式,因为资本市场本质上是肥尾的,软银投资阿里巴巴,YC投到了AirBnb和DropBox,它们都在肥尾上受益能覆盖掉极多的失败。而银行会在大量的成功里收益有限,却在少数意料之外的失败上覆盖掉所有的成功。

比做一个广撒网的VC更佳的方式是成为这个技术进步时代的平台,微软,Google,苹果,都是如此的。

//所以投资大猩猩的本质,是投资通用型平台,吃到时代红利。王川投ETH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ETH是最有可能吃到区块链红利的通用性平台。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其实是一个技术标准平台,它能让开发具体应用的人无须操心具体的硬件环境。只有在操作系统取消了软件和硬件的耦合性,创造了平台级的通用性后,才会让真正的 Killer App 涌现出来。硬件和软件的耦合性,需要等待操作系统,具体来说是Windows这个级别的兼容怪兽才涌现出Killer App,所以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支持涌现的,你必须足够的通用,Windows认证硬件这个工作为人类做的贡献使得它配得上它的市值。不是所有操作系统都能办到的。

//以太坊作为操作系统,上面演化应用,让可能性不断涌现。这样看,我当初确实应该不买TIA,直接换成ETH就好。

我们不知道技术的方向有多鬼畜,只有不断通用化,平台化,等待涌现的出现,而非主动规划。

互联网

互联网刚诞生的时候也是美军内部分享信息的一个实验室级的工具,后来被大学教授们用来更好的分享论文用,当时的网速也无法让人想到现在的抖音的用法。但信息可以通过一个很通用化的方式高速传播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任何人都可以绕过出版社把自己的文字发布到几十亿人都能看到的巨大的平台,是一定会涌现出不得了的东西的。

而让互联网上如此零碎的信息被找到不再是一个大海捞针的低概率(低概率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高耦合性)事件的平台就是Google,它让互联网信息被发现不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正如我们拥有了操作系统写软件变得可行,我写了一段代码不知道世界上另外一个随机硬件上的人能用上。有了搜索引擎,我们在互联网的角落里写了一段不知道哪里的人需要的信息,能被找到。有了如此的通用性,那么涌现出真正的killer app就是个时间问题了。Google为人来做的事情使得它配得上它的市值。

//“耦合/解耦”是系统设计里的概念:

耦合:两个(或多)部分彼此强依赖,必须“对上号”才能工作。

高耦合:依赖多且紧,容错小,复用差,一个环节变动就牵一发而动全身。文中把“要靠极多巧合才能发生的低概率事件”也称作“高耦合性”。

解耦:通过标准/抽象/平台降低这些直接依赖,让供给方与需求方不必彼此适配也能对接,提升通用性与“涌现”机会。文中反复强调“通用化、解耦”。

通用化,通用化,还是通用化。解耦,解耦,还是解耦。

//所以加密领域的killer APP 会出现在模块化区块链?这些模块化区块链相比ETH生态,有什么优势么?ETH 的L2战略,不就是一种模块化么?

移动互联网/iPhone

互联网走到移动互联网这个阶段了,要一个能揣在裤兜里的设备要完成一台PC能做的互联网应用,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全世界在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能做到收发Email的移动设备的公司都无外乎几家而已,并且使用体验一言难尽,我第一次用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收Email的时候巨怕下载到长长的广告邮件,妥妥死机。iPhone的出现让所有的开发者第一次可以几乎把整个熟悉的软件开发体验搬到移动端上。整个冲击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写一个软件假定用户永远在线,无论在什么地方,甚至能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iPhone一代只是一款出色的电子消费品,而App Store 整合了成熟完成Apple开发框架之后的iPhone就是一个平台了,它通用化了,等待涌现就可以了。

因为永远在线和有位置信息的平台的存在,涌现出了导航地图APP,之上有了Uber和 Airbnb,有了美团外卖瞬间知道附近有什么店家,有了无论在哪里都能看的抖音TikTok。Apple几乎以一己之力创造了可用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并且通用化平台化,它为人类做的这个事情使得它配得上它的市值。

英伟达

英伟达表面上做的事情是专用 ASIC 芯片。各位不要搞错了,GPU 现在看起来已经是标配了,甚至 Apple Sillicon 已经把 GPU 功能集成到主芯片里了,在那个年代,显卡是属于一种专用芯片,也就是专门为了一个特定目的设计的 ASIC 芯片,而非通用计算,那个是 CPU 的领域。

但黄教主就认定一个死理,一个高性能的并行计算的需求,未来一定会广泛存在的,这个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只是他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对,未来不可预测,成功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们也不知道的。

给游戏公司制造图形计算设备是英伟达给自己找的第一个应用,一开始是给世嘉做游戏机专用的显卡,和我刚才说的平台化完全背道而驰的,专用的不能再专用了,这个开门第一单生意就黄了,差点英伟达直接原地开张就关张,因为微软那时候要摆脱Open GL搞自己的 DirectX,弄得老黄一口气差点没缓过来。关于DirectX这个标准之争,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待涌现的平台的例子,但我们今天不说了,大体原理是一样的,我们专心讲英伟达和博通。

老黄只是为了大规模并行计算这个事情找了应用做了游戏显卡,而不是为了做显卡而显卡。也就是说当人们需要一个大规模并行计算的ASIC芯片这件事情的具体用途是不知道的,那个时代是电子游戏发展的高速时期,还不是3A大作的时代,小团队不断涌现的时代,为了符合DirectX标准英伟达整个公司彻头彻尾赌了一把,活下来后并没有安安静静做一个游戏显卡公司,而是做了一个伟大的决策,创造了一个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平台——CUDA。

//远见太重要

不搞这方面技术的人不太知道 CUDA 平台的价值,这是在选择A卡和N卡这个问题上压倒性的一票。因为有了CUDA平台,使得N卡不但能跑游戏,还能做很多并行计算。可大规模并行计算有啥用呢?除了你们这些Nerd看到很多核跑起来痴痴傻笑,还有啥用吗?不知道,但有了如此低成本去耦合的并行计算的平台,涌现是迟早的事了。

角度一定刁钻到不可思议,让人猝不及防,进化靠的是怪胎。这就是为什么涌现只能等待,不能强来。

没人能在CUDA大幅度降低了显卡硬件的编程耦合性的时候想到英伟达的第二个现金奶牛会是加密货币挖矿。因为以太坊选择了抗ASIC算法后,使得显卡变成了挖矿类似加密货币的最佳选择。而N卡永远是第一个能开发出小币种挖矿机的硬件。矿工们只能疯狂买N卡,黄仁勋是不可能在创业初期想到的,没人能。

彼时也没人觉得把神经元数量堆得多多的有啥经济价值,李飞飞甚至要靠开一家洗衣店来维持图片识别算法的研发资金,这可是斯坦福的教授啊,也拉不到任何资金干这个看上去毫无前途的烧钱玩意儿。当第一次深度学习能识别出很多图里“猫”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想绝大部分人的反应和当时的我一样:“哦~”。

让一个神经元网络不断预测下一个单词是什么就产生智能?这玩意儿叫电子鹦鹉,也就能接个话茬儿。模型搞到几千万个参数都看不出任何哪怕一丁点价值的时候,咱就说再扩大个一百倍,花几十亿美元咱搞一个十亿参数以上的试试不?这种BP提交给任何一个审批部门,都能想象审核人员脸上的错愕和不解。

你说当时老黄一定知道大规模神经元网络这就是个宝吗?未必,但广撒网的事情没少做。

彼时,那个叫Open AI的组织怕是要和其他开源项目组织一样永远四处讨饭为生,求大家Donate,老黄一口气Donate了自家的一大堆最高性能芯片。其实他不捐的话,几乎也只能选择英伟达的产品,因为有CUDA。

现在大家要跑一点自己的AI模型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用一下PyTorch,底层最后也是CUDA加速,没有例外。这就是CUDA平台化大规模并行计算这件事情,使得解耦化之后的必然后果。

为什么“平台/通用层”更可能长期取得超额收益?

可核实的通用规律

  • 平台相比“管道式(pipeline)”企业,依靠网络效应、低边际成本的多边扩张、较强的锁定与转换成本,更易形成 winner-take-most 的收益结构。

    //赢者通吃

小结

涌现只能等待,无法规划。创新,无法规划。伟大无法计划。

想要吃到涌现的红利只有:通用化,通用化,还是通用化。解耦,解耦,还是解耦。

//十倍比两倍容易。抓大猩猩、赌通用化。控制风险,等待涌现,等待胜利。不败为胜。这就是科技时代投资的精髓。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忽视战略远见,要在战略上等待涌现出现。

//BTC、ETH、英伟达、谷歌、微软、苹果、腾讯、特斯拉、亚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