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新事物你以为你来晚了没机会了,其实才刚刚开始。
普通人对时代大趋势的茫然无知,与雷军这样的优秀创业者、企业家对趋势的判断和感知,差距简直是云泥之别。
要意识到这种天然的差距,不要沮丧,持续学习。
不要觉得最大的趋势理所当然,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意识到去寻找其中最确定性且最大、最容易入手的投资机会。比如雷军发表这个演讲时2011年,投资苹果,比如2023年GPT出来时,投资英伟达。 回看2023年3月29日这条,当时英伟达股价:27美元(拆股后)。
雷军的厉害在于他发现最优秀学习对象和快速的学习能力:
-
2010年做手机时,就全面研究和谦虚学习行业内最优秀的对象:iPhone和乔布斯。3个月内只用手机不用电脑,全面沉浸;
-
十年后做电车时,也全面研究和谦虚学习行业内最优秀的对象:Tesla和Musk;自己开始开车和去学赛车。
看了雷军 2011 年在腾讯公司 1 个多小时的分享,雷总当年对手机、互联网服务的判断很前瞻,很多都应验了。
1/ 手机会替代 PC 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终端 ◦
- 乔布斯重新发明了手机,iPhone 出现之后,以前的诺基亚、黑莓等「手机」都不被人认为是手机了。
- 判断手机会替代 PC 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终端。未来很多人会只用手机,不用电脑。或者电脑成为手机的配件。 ◦
- 重新思考「输入」这件事情,PC 的输入是反人性的。看到 Kik Messenger 的语音输入后,15 秒就决定要做米聊,比腾讯内部立项做微信 (同时有四五个项目) 更早。
- 一切以 Mobile first 为原则。过去三年 (2008-2011 年) 坚持只用手机,不用 PC,能发现很多用户痛点。
- 手机会越来越像电脑,小米要做更多高性能手机。
2/ 手机行业的竞争
- 铁人三项:硬件 + 软件 + 互联网服务
- 软件公司害怕做硬件,硬件公司做不好软件。能把软硬整合好的公司是最牛的,Apple 能做好是因为从刚创立就有这样的基因。
- 互联网竞争 7 字诀:专注、口碑、极致、快
- 站在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
当时好多朋友在小米公司,小米的这些产品打法,有所感知。但,回过头来看,当时对雷军和小米的理解都是远远不够的。
雷军:很多人可能很熟悉小米的产品,但并不了解小米这家公司。其实是熟悉的陌生人。
尤其是在2015年之后,小米不在舞台中央。
如果不是小米投资者、没去跟踪它的财报,的确很难真的了解一家公司。 用户视角&投资者视角都要有。
一个启示: 先Mark下,把雷军在2021年开始造车时,对电动汽车的未来趋势判断的演讲和采访找来好好看。
雷军给的启发:
- 科技产品,一定要亲自动手去使用和体验,获得一手认知。 这个POW,没有书籍、报告、下属可以代替,即便你是大老板。
- 多看行业内的企业发展史和企业家传记,能增加对行业和业务的理解。
关于第2点,参考:
-
“第二个重要点叫做研究史观,就是说我们把这个行业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这个行业经过很多年的演进,演进到今天这个位置,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格局,形成了今天这几个玩家,这叫历史史观。”
-
“第三个很重要的支撑点叫终局思维。就是说,你研究了这么多行业和这个公司的历史,那么你觉得,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格局是怎样的?它的格局是寡头垄断还是一样的,强者恒强还是继续分散等等。”
研究有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叫做基本研究能力。就是我们简单的讲把这个公司能说清楚,公司的报表细节讲清楚,公司的产品结构查清楚,公司的上下游关系讲清楚,公司的治理结构说清楚等等。
- 往上一层,叫高尖研究能力,高尖研究能力有三个重要的点:
- 第一点叫本质思维,就是你告诉我,这个公司做生意的本质是什么?
- 第二个重要点叫做研究史观,就是说我们把这个行业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这个行业经过很多年的演进,演进到今天这个位置,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格局,形成了今天这几个玩家,这叫历史史观。
//巴菲特: 了解你所投资的标的的历史,可以让你知道企业在长期中是怎么演化的,什么东西变了,什么东西没变。 - 第三个很重要的支撑点叫终局思维。就是说,你研究了这么多行业和这个公司的历史,那么你觉得,未来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格局是怎样的?它的格局是寡头垄断还是一样的,强者恒强还是继续分散等等。 未来这个行业会长成什么样子,你要有自己的逻辑判断,你逻辑上的变化要有数据和逻辑支撑。
- 最高层次的能力,我们叫做抽象模型能力。这一点是我们最看重的,优秀研究员身上的闪光点就在这里了。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说,我们以前学初等数学的时候,会去算三角形、圆形、矩形的面积,但图形复杂一点了以后,我们就不知道该怎么算它的面积了。 后来有了微积分这个工具以后,我们会发现,复杂图形的面积我们就可以计算了,因为我们有了更高阶的工具来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高阶思维工具。
Ref https://mp.weixin.qq.com/s/w8DO5jN27_OskuWZWVr1Mg
Musk对媒体的批评。想要做好投资,一定要对媒体去魅,去追溯一手完整信息源。
上午发的那条雷军2011年在腾讯的内部分享里,他就讲了一个故事: 2011年小米1 发了1000台工程机,只有1台掉漆了,就被媒体渲染为“小米手机掉漆门事件”,过了好几个月还有朋友问他“小米手机现在还掉漆吗?”
很多媒体小编啊,too bad,总想搞出一个大新闻,断章取义、耸人听闻、煽风点火。
追溯信息源头,才不会被媒体吓一跳:
看到有媒体断章取义段永平的“空仓”。其实去雪球看他在原帖后面的回复有解释:“持有50%的现金当然算空仓了,(现金)比例比我还高。” 段永平是美股大部分持有的是苹果,常年都是接近满仓的,他的空仓,就是持有比平时更高一些的一定比例的现金。
午饭老师的这篇文章很有感触:
放下成见,了解新事物,就是在改变你的思维和认知。就是在投资你自己。
所以只有你真正去接触新事物,努力才会有回报!才能拉近自己和地球上最聪明的人认知差距,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才会和你有关。
所以后来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当市场上出现新的我不能理解的事情的时候,我都尽可能去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因为我知道这会真正改变我的认知。
btc、区块链、nft、defi、脑机接口、长生不老、星际旅行、星际挖矿、星际殖民···如果你觉得这些都是扯淡,那我想说恭喜你,你已经死了,因为你活在过去,20岁死了,只是90岁才去火葬场,因为你的思维和认知永远停留在了你的20岁。投资自己,接触新事物,提高思维和认知,就是你的大脑在更新迭代。身体没有老但是大脑已经不更新了,算不算死亡!?一台电脑如果不更新到最新系统你还会用吗?
https://mp.weixin.qq.com/s/bxn9x0YythOyKsu8PHiM-A
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区别是:
人可以超越“按照活法而想”的现实约束,能做到“按照想法而活”。超越现实和现状,不因当下资源而局限自己的思想,不计较于当下一城一地的得失,做更前沿针对未来的思考、布局、行动。
如果不利用好人类的这个特点,就放弃了作为人的优势,智能水平跟动物没区别。
这个表述更准确:人类可以先相信(神),然后看见(神迹)。
如果你不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你就会按照自己的活法而想。
writing, research, thinking & actions
写作、调查研究、思考、行动
大多数人都会寻找解决方案,但很少有人研究问题本身。
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喜欢列出他最喜欢的十几个问题。这些都是开放式的大问题,可以指导他一生的工作。
“每次你听到新技巧或新结果时,请针对你的十二个问题中的每一个问题进行测试,看看它是否有帮助。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轰动,人们会说,‘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一定是个天才!”
费曼意识到天才并不意味着拥有所有的答案。一切都始于提出正确的问题。
其实最根本的三个问题,what、why、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