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求真写入底层价值观里。
所有的错误,都是来自对“常识”的忽视或不坚定。这其实非常艰难,因为有太多干扰、脆弱和无知。“现实规律” 远比大多数的“美好理想”更为刚性和残忍。
所以:正确的姿势是矫正认知和行动。
翻译成人话:心念无意义,规律永胜。
长期主义的一个角度,就是相信万物运作有真实的底层逻辑,因此不断探求真实逻辑,遵循真实逻辑,即使暂时遇到较大的困难也能坚守;不会被各种混淆视听的戏法迷惑,违背真实逻辑而寻求捷径。
巴菲特在1961年致合伙人信中写道:
「在很多笔投资的过程中,只要你的前提正确、事实正确、逻辑正确,你最后就是对的。只有凭借知识和理智,才能实现真正的保守。」
主流媒体大鸣大放鼓励你去做的,极少有好事。
认知差导致 90% 的失败。
能预测未来——智慧的一种 kpi。
因为:知晓各种因素/力量的配比和排序。
“感受”和“是谁”根本不重要, “对错”才是决定性的。
人的境界高低,不在于他的智商,而在于他对规律的态度
今天翻《马斯克传》,原来马斯克几年前也在推特上发过「服用红色药丸」这一源自《黑客帝国》的 Meme。红丸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精神,人类在任何领域都应该“服用红色药丸”。红丸的本质是直面现实,直面痛苦,摆脱愚蠢、欺骗与被利用,并积极解决问题,努力向上攀爬。红丸本质上是一种强势文化的表达。
简而言之:清醒面对现实,不让自己被困在舒适区的幻觉里。
雪球上有人问段永平:我有一个疑问?段总从一个打工者到公司管理者,又从一个企业经营者变成一个投资者,都是进入陌生的领域,对大多数人来说,无异于脱胎换骨的难。但为什么段总总能做好,并且能做到出类拔萃。是勤学好问吗?还是总能在万千头绪中抓住问题本质并掌握其规律的天赋异禀呢?
答:秘诀就是理性,想长远想本质的思维习惯。
李想在罗永浩的访谈里讲,他聊过各种商业成功的人。三个共性:选得准、选得长,极高频率的迭代
黄仁勋也在一个视频里说:
-
intellectual honesty(求知诚实)
-
fail quickly and inexpensively(快速且低成本地失败试错)
之前有记者采访马斯克斯问,“人生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马斯克思考30秒:“拥有并保持一个纠正性的反馈回路 corrective feedback loop".
马斯克传里提到反馈回路的几处如下,大致可以理解为:
1.执行,受到批评,吸收意见,改进;
2.犯错、失败,寻找原因,改进。
3.决策,执行,快速获得更多真实信息,更好地决策。(人生最大挑战之一是确保你有"修正反馈循环",并且持续保持这个循环,就算是别人告诉你你想听的话时)
//所以我要做的,一个是自己培养这种素养,另外就是观察发现这种素养的人、组织,长期跟踪跟随。
从正反馈到正反馈循环,这是个很重要的认识转变
王川:正反馈,和正反馈循环,有很大不同。
让原子弹爆炸的链式反应,是最经典的正反馈循环,过了临界点之后就可以躺平了。
无法循环的正反馈,意味着你付出一次努力,收获一份正反馈,然后下次还需要继续从零开始,继续做功,才能继续收获正反馈。
短期的投机行为,一般很难产生正反馈循环,因为你能看到的投机套利机会,也会有人看到,竞争者越多,正反馈越弱,最后甚至变成大家全都亏钱全都玩完的死局。
好的投资,就是在抽象上观察到一个事物的某个维度正在突破临界点,产生链式反应,然后借力搭顺风车获得指数增长。而且正是因为它是一个正反馈循环,你的参与本身,就会推动这个事情发展的加速。
《遥远的救世主》作者豆豆的访谈:
我在小说中也说过,靠的文化当然是弱势文化,可不靠别人只靠自己就果真是强势文化了吗?NO!我在林雨峰与丁元英见面的那场戏中提过,“救主的不是人,是道,得救不是破了戒的狼吞虎咽,是觉悟。”
可如何才能觉悟呢?只能是靠自己来参、来思考、来体会。可觉悟这东西的确是很不容易,否则我也不会非要在小说的书名‘救世主’的前加上‘遥远的’修饰词了。
套用物理科学中有关原子的理论,原子周围的电子要想能级跃迁是需要能量的,书、信息、知识对于我们的思维来说就是能量,但这里有一个转换率的问题,思考力强的人相对来说转换率就会高一些。
//神鱼也说过类似的话。就是想要赚大钱的条件。像我,30多岁还一穷二白。那么就是既有条件不允许我赚到大钱。那么想要赚到钱,就得先动条件。
//神鱼:币圈是对性格,认知的补偿,而不是努力的奖赏。除非你改变了性格,交往的人或者阅读的书,打破你原有的认知,否则,五年之后和现在完全一样。选择大于努力,在机会来临要敢于重仓,坚定持仓,要有好的指导思想,好的圈子,好的逻辑,缺一不可,最终钱从内心急躁的人流向内心平静的人。
量变不难,慢慢积累就可以了,难的是质变,你得有天赋、灵性、洞察力、想象力、严谨性,同时还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高EQ和韧性。而且这里还有一个时间、经历、阅历的问题,年龄太小,没有经验也就没有觉,年龄太大,处处都是烙印,想要再融汇出新就难了。
信息、知识、规律这些都是鱼,洞察力、分辨力、适应力、思考力、判断力、逻辑思维能力、感受力,那些才是渔,有了它们,主也就离我们不那么远了。
真正重要的东西是渔,捕鱼的能力。说它重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不容易获得,少则金贵;二是一旦获得,作用明显。
人一旦摆脱竞赛心态,长期看反而无人能敌。
//向内求,专注于各种正反馈循环。而不是外界短期的正反馈。
“竞赛心态”本质就是屈服于外人设置的评判标准, 这样会打乱自己的节奏(正反馈循环),不能灵活的遵循客观规律来行动。常常会以卵击石,透支全局利益去追求一个虚幻的人为制定的局部目标。长期看极为可笑和可悲。
//就像段永平说的,不要上高速。求短期的快、膨胀,最后就是车毁人亡。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遵循客观规律行动,全局最优。
很多亏损,在钱转出去那一刻,就已经发生了,只不过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还在自作多情的做美梦。等到几年后亏损成为无法躲避的现实,如果不去复盘反思,误以为亏损是后面才发生的事情,那么未来还会重复这类错误。
很多关系的断裂,在见面说几句话后就不可挽回,只是一方出于礼貌和体面,不愿说破,让另一方很长时间一直错误的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不反思,误以为渐行渐远和关系破裂是后面才发生的,就会持续浪费很多时间在无效社交上。
自我觉醒的契机,来自于有一次力排众议,长时间不被看好,而最终熬到了指数成长的爆发点的经历。然后对大众看好的有些小利的事情会更加谨慎,对真正有指数增长潜力的事业会更加耐心。
人生最重要的资产是领悟。
同样做为代价付出的是绝望
王川:我们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属于“功能层面上的理解”,而不是“系统层面的理解”。就像很多人知道如何骑自行车,但无法清晰解释自行车运作的原理。很多人会买卖股票,会做各种自欺欺人的技术分析,但并不理解某个证券的底层资产具体是什么东西,公司的具体盈利和资产负债表,等等。在重大问题上,不断深挖,获得系统层面的理解力,是发大财和解决问题的正道。
//关注结构,要在结构上勤奋。
去翻了翻巴菲特和芒格对不会投资的人的吐槽,主要还是集中在说那些人不去做最基础的事情。
比如很多做“投资”做了很久的人,竟然不懂得基础的会计知识,没有看公司年报的习惯。超越这些人,易如反掌。实际上几乎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靠完成基础、简单的动作,超越 90% 的人。
芒格所说的“蠢”,并非指智商(IQ)上的欠缺,而是指一种“心性”上的懒惰和一种违背常识的行为模式。
之前我发视频说,做自媒体,先发 100 条,无师自通
评论区有人说自己发了 1000 条了也没几个粉丝,点开一看,1000 条都长一个样,从不迭代,只是闷头往死里发
先发 100 条的意思是迭代次数为 100,如果迭代次数为 1,那么发了 10000 条也等于只发了 1 条
瞎勤奋,实际上还是懒惰。我们需要的是结构化勤奋。
所以,一方面我觉得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很简单,因为只要掌握基础常识,就可以成为 Top 10%。另外一方面又觉得每一个行业做好都很难,因为仅仅是超越 90% 的平庸路人,是远远不够的。
王川:当你读的历史越来越多,各种不同角度的细节越来越丰富的时候,context 就越来越长,就能很迅速看出自己之前缺乏正确的 context 的时候的愚蠢之处。而且这种情绪记忆的体验,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也会越来越频繁。所以拥有几个 gigabyte, terabyte 的 context 的 AI, 其智能全方位彻底碾压普通人毫无悬念。有哲学家曾说,当他说某个人是个傻逼的时候,他是有把握的,因为他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从前的自己。这也是 context 更丰富后必然得出的结论。
很多事情,context 长的人无法对 context 短的人解释清楚,因为对方经验太浅,解释了也不愿相信。context 长的人,容易通过和自己积累的 context 里面的过往案例进行"模式匹配" (pattern matching), 做出可信度比较高的判断。context 短的人,因为缺乏这种模式匹配能力所需要的足够长的 context, 则很容易被欺骗。
context 长而丰富的一个好处,是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某些细节之间的关联性,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多读各种历史细节,会意识到现在某地发生的某件事,实际上是因为很多年以前在另外一个地方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很早就锁定结局了。理解了这种长距离的关联性的规律,会给自己节省很多资源和时间。比如说,因为在 t=0 的时候观察到某个现象,知道若干年后在某个地方必然会有巨大风险,因此第一时间就避开,根本不参与。
//《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那本书写的,对于事物的后续连锁反应,有预见性。能预测未来——智慧的一种 kpi。因为:知晓各种因素/力量的配比和排序。
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逻辑,而且很多逻辑其实非常简单。
但,因为各种复杂原因,一些事情来龙去脉的各种信息会被丢失或者掩盖,所以观察者只能看到部分的,碎片化的信息。局部和碎片信息无法拼凑出逻辑,因此会让人困扰,或者让人迷信于一些编造的虚假的,神化的故事 (这和 AI 的 hallucination 幻觉机制完全一样).
但是,每当读史,把来龙去脉的信息收集齐了,发现原来逻辑如此简单,人就会本能的特别的兴奋。兴奋的原因在于发现凡事都有简单和强大规律可循,掌握规律,也就可以避开迷信盲从的陷阱,更好的掌握自己命运。
然后就会有更大的动力,研究收集更多各类原始的和第一线的信息,以发掘和掌握更多的规律。
心念无意义,规律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