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机器真正理解人类的语言和意图

2025年10月20日 03:27:04

原帖 Susan 的推文: https://x.com/feltanimalworld/status/1979909743264059528 ,本文是经AI解释后的延伸

人类语言天生是模糊的、情感化的、依赖上下文的。当你妈说"去把碗洗了",这句话里包含了命令、期待、情绪,甚至暗含了家庭关系和文化背景。对人类来说,我们能自然理解这一切。但对机器来说,这就是一团无法处理的混沌。

我们需要一个翻译层,把这种模糊的自然语言,转化成机器能够理解和执行的结构化形式。这个翻译层就是"Primitive IR"(原语中间表示)。

  • 将自然语言转换成一种中间表示(IR),这个过程被称为"语言的第一次结构化"

  • 这个中间表示由7个基本原语组成:Entity, Resource, Event, Obligation, Action, Policy, Ledger

  • 通过这种转换,把感性的、情绪化的自然语言转化为可执行的结构化信息

  • 这是人机共识的第一层,让机器能够理解和执行人类的意图

Primitive IR可以被称为语言的OPP(面向对象编程)。

先回顾一下OOP革命性的贡献

OOP不仅仅是一种编程技术,它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

在OOP出现之前,程序是过程式的,就像一个长长的菜谱: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所有的数据和操作都混在一起,一旦程序变复杂,就会变成难以维护的"意大利面条代码"。

而OOP做了什么呢?它说:我们不要把世界看成一堆步骤,而要看成一堆相互交互的对象。每个对象都有自己的属性(数据)和方法(行为)。一个"汽车"对象有颜色、速度等属性,有启动、刹车等方法。这种方式更接近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OOP的核心价值在于模块化、封装和可复用。你定义了一个"汽车"类之后,可以创建无数个汽车实例,每个都有自己的状态,但都遵循同样的结构和行为模式。这让复杂系统变得可管理了。

封装:让复杂性可管理

OOP最重要的原则之一是封装:把数据和操作封装在一起,隐藏内部实现细节,只暴露必要的接口。

Primitive IR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当你妈说"去洗碗"时,这句话里其实包含了大量的隐含信息:你知道碗在哪里,你知道怎么洗,你知道用什么工具,你知道洗到什么程度算干净。所有这些复杂的知识和上下文都被封装在这简单的一句话里。

Primitive IR把这些封装打开,提取出关键的结构化元素,同时把其他细节委托给更深层的系统去处理。就像一个对象的公共方法很简单,但内部可能调用了很多私有方法和其他对象。

抽象:找到本质模式

OOP的另一个核心是抽象: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共同特征,忽略不相关的细节。

这正是Primitive IR在做的事情。它发现了所有人类指令背后的共同模式。不管你是用中文、英文、日文,不管你是命令式、请求式、建议式,不管你说的是洗碗还是征服世界,本质上都在表达:谁、对什么、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记录结果。

这就像是发现了"所有车辆都有移动的能力"这样的抽象概念。汽车、自行车、飞机的具体实现完全不同,但它们都符合"交通工具"这个抽象类的定义。

可扩展性和组合性

OOP让系统具有强大的扩展性。你可以创建新的子类,继承父类的功能,添加新的特性。你也可以通过组合多个对象来构建更复杂的系统。

Primitive IR也一样。一旦你建立了这套原语系统,你可以:

首先,处理越来越复杂的意图。"如果明天天气好,就帮我订两张去京都的车票,然后发邮件通知小李"——这个复杂意图可以被拆解成多个Primitive IR实例的组合,就像复杂的程序可以由多个对象协作完成。

其次,你可以扩展每个原语的实现。比如Action这个原语,可以有不同的子类:PhysicalAction(物理动作,如洗碗)、DigitalAction(数字操作,如发邮件)、CognitiveAction(认知任务,如分析数据)。这就像OOP中的继承体系。

最后,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构建更高层的抽象。就像在Java里,你可以基于基础类库构建Spring框架,再基于Spring构建具体应用。同样,基于Primitive IR,你可以构建任务管理系统、工作流引擎、智能助手等等。


好的抽象不是显而易见的,但一旦理解就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

当你真正理解OOP之后,你看待程序的方式就完全不同了。你不再把代码看成一串指令,而是看成一个个相互协作的对象,每个都有自己的职责和生命周期。这种思维方式让你能够设计和理解复杂得多的系统。

理解Primitive IR也是一样的转变。一旦你接受了"所有人类意图都可以结构化为这七个原语"这个观点,你看待人机交互的方式就彻底改变了。

你会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核心挑战不仅仅是语言理解,更是意图的结构化表达。一个AI系统如果能把自然语言映射到这种结构化表示,它就不仅仅是在"理解文字",而是在"理解意图的结构",这让它能够真正执行任务、推理因果、预测结果。

从模仿到理解的跨越

最后说一个更深的洞察。OOP当年之所以难理解,部分原因是它要求你从"告诉计算机怎么做"转变为"定义事物是什么"。这是从命令式思维到声明式思维的跨越。

Primitive IR也在要求类似的转变。传统的AI系统是在学习模仿人类语言的表面模式,就像早期程序员在写没有抽象的意大利面条代码。而基于Primitive IR的系统是在学习语言背后的结构,学习意图的本质组成。

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类比如此有力。OOP不只是一种编程技术,它代表了一种对复杂性的驾驭方式——通过找到正确的抽象层次,让不可管理的复杂性变得可管理。Primitive IR对人类语言做的正是同样的事情。

所以当我们说Primitive IR是"语言的OOP",我们不仅仅是在说它们在技术上相似,更是在说它们代表了同样的哲学:通过正确的结构化和抽象,让原本混沌的复杂性变得可理解、可操作、可扩展。这是人类智慧在不同领域的同一种表达。

Primitive IR的本质:语言的类定义

现在回到Primitive IR,它就是"语言的OOP"。

想象一下,在没有Primitive IR之前,每一句人类语言都是独特的、不可预测的。"去洗碗"和"写一份报告"和"帮我订机票",这三句话看起来完全不同,机器要分别学习和处理每一种表达方式。这就像过程式编程时代,每个功能都要从头写一遍。

但Primitive IR做的事情,就像是给所有人类意图定义了一个基类。它说:看,不管你的请求表面上多么千变万化,底层都可以分解成这七个基本元素的组合。这就像在OOP中,你定义了一个"动物"基类,然后狗、猫、鸟都可以从它继承,只是具体实现不同。

七个原语:语言的基本骨架

作者提出,无论多复杂的人类指令,都可以被拆解成七个基本要素:

Entity(主体) — 谁在行动?这是动作的主体。在"去洗碗"中,就是"你"。

Resource(对象) — 要处理什么对象?这是动作的客体。比如"碗"、"报告"、"数据"。

Event(事件) — 什么时候发生?这捕捉时间维度。可能是"现在"、"明天"、"吃完饭后"。

Obligation(义务) — 这件事的强制程度如何?是必须做,还是建议做,还是可选的?

Action(动作) — 具体要执行什么?"洗"、"写"、"分析"、"发送"。

Policy(策略) — 有什么条件和规则?这是"如果-那么"的逻辑。比如"如果吃完饭,那么洗碗"。

Ledger(记录) — 做完之后的状态是什么?这是结果的记录。"碗已洗净"、"厨房状态已更新"。

为什么这个想法很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样的中间层,机器面对"去把碗洗了"只能进行模式匹配或统计学习。它可能知道这是个指令,但不能真正把这个指令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

但有了这七个原语的结构化过程,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只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意图",现在有了一个清晰的骨架。机器可以识别出"谁应该做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对什么对象进行操作,以及如何记录结果"。

//似乎人跟人的交互也可以这样操作

从模糊到精确的转换

作者用的"洗碗"例子特别好,让我们再深入看看这个转换:

自然语言:"去把碗洗了"(带着情绪、隐含的期待、家庭关系)

结构化后:

  • 谁要做?→ 你(Entity)
  • 做什么?→ 洗(Action)
  • 对什么做?→ 碗(Resource)
  • 什么时候?→ 现在(Event)
  • 必须性如何?→ 必须(Obligation)
  • 有什么条件?→ 吃完饭后(Policy)
  • 结果如何记录?→ 碗的清洁状态改变(Ledger)

这个过程并不是抹杀了原始语言的丰富性,而是提取了可执行的核心。情感和语气可以作为额外的元数据保留,但执行的逻辑变得清晰了。

这个想法的深层意义

第一,它创建了一个通用的理解框架。无论是中文、英文、日文,无论是你妈的命令还是CEO的指示,都可以映射到这同一套原语上。

第二,它让语言变得可执行。从"情绪波动"变成"认知单元",意味着机器不仅能存储这些信息,还能基于它们做出决策和行动。

第三,它建立了反馈循环。通过Ledger记录结果,系统可以验证任务是否完成,形成闭环。

这有点像把人类的大脑思维过程外化了。我们在理解指令时,其实也在潜意识中做这种分解,只是速度太快我们察觉不到。Primitive IR就是把这个过程显性化、标准化。

这个框架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既简单得足以实现,又足够强大到可以表达复杂的意图。这就是好的抽象应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