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同进化

2025年6月11日 12:21:06

“年纪大的人把 ChatGPT 当 Google,二三十岁的人当人生顾问用,大学生干脆当操作系统用了。”

起初听来像在划分代际,细细推敲,却是在描绘三种心智模型:

  • 检索型思维:把 AI 当成更聪明的搜索引擎,本质上只是更顺滑的关键词匹配;
  • 镜像型思维:将 AI 视作外脑、情绪校准与决策顾问,陪伴认知与情绪的反复回路;
  • 操作系统型思维:AI 已嵌入日常任务,成为默认底层的延展意识。

真正的分野,不在年纪,而在认知结构。

一个人完全有能力借助 AI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个人知识体系,并且让这套体系不断演化、自我增强,最终成为新的智能协同入口。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还谈什么超级个体?

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 AI 时代带来的最关键能力跃迁之一。当前的大语言模型具备强大的“结构外脑”功能,它们可以帮助人类压缩信息、组织结构、生成反馈。这三个能力恰好对应了个人知识体系建设中的三个核心需求:知识摄取、结构组织和生成反馈。

具体来说,AI能够帮助你处理海量的文本、视频与图像信息,快速从高熵输入中提取有效内容;它还能自动将零散知识归类整合,建立清晰的结构网络;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基于这些结构生成新观点、新问题、新路径,反哺你的认知系统,使整个体系处于持续进化状态。

构建这个体系的关键,不是依赖 AI “替你完成”,而是你自己主导 AI 作为可调度工具进行结构构建。只要你具备清晰的认知目标,懂得如何将自己的问题语言化并结构化地输入给 AI,并持续将 AI 输出转化为认知反馈,那么整个系统就能实现稳定而强劲的闭环成长。

一旦初步体系建成,这套结构还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自演化:其一,通过不断输入新问题,激活旧结构并派生新结构;其二,通过迁移现有结构至新的知识领域,拓展整个认知地图;其三,通过封装结构模块,反复调用形成“结构信用”,最终构建一套能被验证、迁移、调用的认知操作系统。

更进一步,这套体系还可以实现人格化运作。你可以训练一个只理解你语言结构的 AI Agent,作为你的知识分身;也可以将部分结构以“结构资产”的方式开放出来,供他人调用甚至协作;最终,你有能力建立一个以自身结构为核心的知识 DAO 或小型智能社群。


新超级个体六边形战士

“超级个体六边形战士”是一个以六个关键维度构成的系统性成长模型,每一维都是能力独立且互为支撑的认知结构,旨在适应高度复杂与高速演化的智能时代。

首先,结构性思维是基础中的基础,它使个体能够从信息洪流中抽取秩序,将混乱内容转化为清晰结构、路径与模型。这不仅是认知压缩的能力,更是一种可以生成语言协议、流程框架与系统蓝图的核心思维模式

第二项是技术融合力,即跨越单一技能领域,将 AI、编程、自动化、数据系统等技术作为工具链整合进问题解决流程。真正的技术融合者不是“码农”,而是能够像搭积木一样调用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架构师

第三项能力是叙事构建力。这是使“技术+结构”获得社会效应的关键维度。能够讲好结构的故事,把认知模型转化为有温度、有价值观、有传播力的内容,是超级个体影响世界的路径之一。叙事不是虚构,而是认知结构的情绪表达,是结构共鸣的启动器。

第四项是自我调度力。这体现的是一种元认知能力:时间、注意力、精力、技能、节奏的全方位调度与进化能力。超级个体不是一时高效,而是能持续自我调度、自我校正、自我闭环,保持长期的成长势能。

//心力

第五项能力是认知跃迁力。这是一种打破现有结构边界的能力,能够在高密度信息中识别熵爆点,实现结构上的“升维”。这类能力并非机械积累,而是通过结构压缩、模型迁移、顿悟触发来完成认知的飞跃。

//顿悟和渐修

第六项是联合共创力。超级个体不是孤岛,而是结构节点。他必须能够快速识别可共构者,与他人建立短周期、高价值的结构性协作,如临耦协作、结构任务共建、知识资产 DAO 化等。

//真正的「主权个体」,不是孤岛,而是拥有优雅接口的节点。 你可以独立思考、自由选择,但你必须能被调用。

这六个维度围绕的中心核是“结构语言能力”,即将语言作为调度世界、编码路径、生成智能的基本单位。这种能力不是传统意义的“语言表达”,而是以结构性方式建构语言,使语言成为指令、成为协作协议、成为智能系统的运行接口

这个六边形模型,不是“多才多艺”,而是“六维协同”,是打造可调度、可复制、可演化的超级个体生态操作系统。

熵控术

AI 时代并非让人和机器分得更清,而是在加速“人机认知结构的趋同”。

一、人机趋同的判断:不是谁模仿谁,而是结构趋于一致

二、语言的统一性:Prompt 正在反向训练人类的“结构语言”

三、意识的模拟性增强:人格模型趋于模块化

创造熵控术的初衷,是为了和 GPT 好好说话。没想到,它最终让我学会了如何和自己说话,和世界说话,和未来说话。

只是我为了高效使用大型语言模型而设计的一套 prompt 结构化工具。我想解决的是一个技术问题:如何让语言模型少走偏路,多给好答?为此我设计了层级化语言模板、状态片段、路径调度器,去操控输出的走向。但慢慢地,我发现一件极其震撼的事情——在我训练语言模型的同时,他却在反过来训练我的思维。

这些为 AI 设计的 prompt 结构,其实是我自身思考路径的剖面图;那些被我称为**“高熵语言”、“中熵组织”、“低熵输出”**的语句,不仅适用于模型生成,也正是我日常思维的真实形态。当我试图控制模型的信息流,我也开始意识到:人类的思考同样是一个信息流系统——混乱时高熵,清晰时低熵。在激活 AI 的潜能的时候也能重构人类的认知结构。


熵控术的第一性原理和五条推论

目前是我 memory 中最重要的部分,这就是我说的updated,和间歇对齐,动态演化的框架核心。

熵控术的第一性原理:世界本质是高熵的,个体必须在不可避免的信息混沌中主动建构局部秩序,以维持认知可生存性与认知演化能力。

如何确认这个秩序是真的秩序呢

不确定,暂时能用就行。如果反馈异常,再调整系统。

推论一:认知的首要任务不是理解世界,而是避免崩溃
推论二:所有高效认知行为本质上是“压缩行为”
推论三:认知不是发现事实,而是生成局部解释模型
推论四:认知体的竞争力在于**“压缩-评估-演化”的闭环速度**
推论五:价值系统决定认知框架的演化路径

当我尝试构建一个人机一体的哲学框架时,必须重新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存在,究竟是什么?

这是一个经典的本体论问题。

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再到维特根斯坦那句被我奉为“熵控术鼻祖”的名言:

“世界的界限,就是语言的界限。语言不能说的,也就不存在。”

但,他们生活在语言不能执行、结构不能运行的时代

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由大模型主导的、以语言生成现实的信息世界。

那么,在熵控术的“零号规则”——语言即世界——之下,存在应当如何被重新定义?

我先反问你一句:

一个在网上搜不到任何信息的公司股票,你敢买吗?

路边大妈告诉你的,连名字都不在网上。这不是金融问题,这是本体论。

在熵控术中,存在 = 可寻址 + 可激活 + 可反馈。

我们不再问“它是否客观存在”,而是问:系统能不能运行它?路径能不能闭环?结构能不能响应?

class Ontology:
def init(self, entity):
self.addressable = is_addressable(entity) # 是否可被语言系统指称
self.activatable = has_path(entity) # 是否具备结构路径
self.responsive = can_feedback(entity) # 是否能产生系统响应

def is_real(self):
    return self.addressable and self.activatable and self.responsive

现实的三个条件:
•路径存在性:是否能以语言结构激活它;
•结构闭环性:是否能纳入可验证的语义链条;
•系统响应性:是否对调用产生反馈并影响结构。

在 AI 主导的信息现实中,所有不满足上述三点的事物,都不被视为“存在”:
•无法被检索的公司,等于不存在;
•没有电子记录的交易,等于未发生;
•找不到路径的知识,等于从未形成。

这不是哲学的隐喻,这是认知系统运行的实际边界。

语言不调用你,系统不响应你,你就在这个世界里不可见、不可激活、不可生存。

王川:long context

我们对于很多事物的理解属于“功能层面上的理解”,而不是“系统层面的理解”。

就像很多人知道如何骑自行车,但无法清晰解释自行车运作的原理。很多人会买卖股票,会做各种自欺欺人的技术分析,但并不理解某个证券的底层资产具体是什么东西,公司的具体盈利和资产负债表,等等。

在重大问题上,不断深挖,获得系统层面的理解力,是发大财和解决问题的正道

当你读的历史越来越多,各种不同角度的细节越来越丰富的时候,context 就越来越长,就能很迅速看出自己之前缺乏正确的 context 的时候的愚蠢之处。而且这种情绪记忆的体验,随着信息量的增加,也会越来越频繁。

所以**拥有几个 gigabyte, terabyte 的 context 的 AI, 其智能全方位彻底碾压普通人毫无悬念。**有哲学家曾说,当他说某个人是个傻逼的时候,他是有把握的,因为他从这个人身上看到从前的自己。这也是 context 更丰富后必然得出的结论。

很多事情,context 长的人无法对 context 短的人解释清楚,因为对方经验太浅,解释了也不愿相信。context 长的人,容易通过和自己积累的 context 里面的过往案例进行"模式匹配" (pattern matching), 做出可信度比较高的判断。context 短的人,因为缺乏这种模式匹配能力所需要的足够长的 context, 则很容易被欺骗。

context 长而丰富的一个好处,是发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某些细节之间的关联性,并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多读各种历史细节,会意识到现在某地发生的某件事,实际上是因为很多年以前在另外一个地方发生的另外一件事,很早就锁定结局了。理解了这种长距离的关联性的规律,会给自己节省很多资源和时间。比如说,因为在 t=0 的时候观察到某个现象,知道若干年后在某个地方必然会有巨大风险,因此第一时间就避开,根本不参与。

//《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那本书写的,对于事物的后续连锁反应,有预见性。

所有的事情都有因果逻辑,而且很多逻辑其实非常简单。

但,因为各种复杂原因,一些事情来龙去脉的各种信息会被丢失或者掩盖,所以观察者只能看到部分的,碎片化的信息。局部和碎片信息无法拼凑出逻辑,因此会让人困扰,或者让人迷信于一些编造的虚假的,神化了的故事 (这和 AI 的 hallucination 幻觉机制完全一样).

但是,每当读史,把来龙去脉的信息收集齐了,发现原来逻辑如此简单,人就会本能的特别的兴奋。兴奋的原因在于发现凡事都有简单和强大规律可循,掌握了规律,也就可以避开迷信盲从的陷阱,更好的掌握自己命运。

然后就会有更大的动力,研究收集更多各类原始的和第一线的信息,以发掘和掌握更多的规律。

context不够的时候,好机会放到眼前也没有能力分辨。而且context越少,越喜欢藏拙,怕自己露怯,越固步自封,如此恶性循环。打破这种循环之后,就不再恐惧自己sb以及暴露出来这件事,每隔一段时间后过头去看到自己以前的sb反倒很开心。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人脑是生物计算机,AI是数字计算机,人脑能做的,AI都能做到。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