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打扰别人心中的故事

2024年2月28日 下午9:52:35

作者:王川

1/ 每个人会根据只言片语的局部信息,自行脑补其它内容,来符合自己心中的故事 (narrative)。而很多脑补的内容,和真相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2/ 但是这类叙事模型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时,会被强化。最符合大众文化的叙事模型,将会成为大众的共识。

3/ 曹丕老师公元220年逼汉献帝退位之后,感叹道,“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但这并不妨碍“禅让”这种传说继续流传两千年并且强化。

4/ 另一个例子是传说中的牛郎在织女洗澡时偷衣服,这本质上就是一个小流氓骚扰民女然后强迫成亲的悲剧,居然被渲染成一个爱情故事而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5/ Nassim Taleb 在黑天鹅一书中(原书第68页)指出,“叙事模型”本质上是一种信息压缩的方式,因为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和提取都是昂贵耗时的,但讲故事让大脑把信息压缩后可以大大方便记忆和传播。这似乎是“简单而荒谬的叙事模型”经久不衰的最根本的原因。

6/ 这类共识,如果无法被简单明确的证伪,将被强化成真理。

7/ 仅仅因为大众是错误的,就以为凭一己之力,大声疾呼,就可以扭转这种错误共识,是完全不现实和简单化的,无异于唐吉柯德大战风车。因为你不可能强迫他人改变大脑神经网络存储和处理信息固化后的模式。

8/ 更重要的是,存在什么契机,简单明确地证伪大众的错误认识。

9/ 需要有个大概的时间表,这种契机带动形成正确认识的大众人数,是否可以越滚越大,何时突破临界点。

10/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1915年提出。1919年五月在一次全球性的日食中,首次得到实验验证,这是第一个临界点;之后很多人还对实验测量精度长期存在各种质疑,但随着多次新的实验验证,和更高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的测量手段出现,反对声浪一步步萎缩到消失。

11/ iphone2007年一月推出时,因为价格等因素受到广泛质疑。到2008年九月时,累积全球销售量是六百万,但在2008年第四季度,一个季度销量就接近七百万,超过之前的总和。这是第一个转折点。到2010年时, iphone 只有手机的4%市场份额, 但是拥有超过手机市场 50%以上的利润,已经没有什么好质疑的了。

12/ 理解转变的契机,和时间表,是需要背后做大量客观研究分析,收集大量数据,是不可能舒舒服服坐着看看(常常极端误导的)新闻头条就得出正确结论的。

13/ 和周围同样没做深入研究的人交流观点,更可能会强化错误的叙事模型,纯属浪费时间。

14/ 通讯速度的大大增快,意味着错误的叙事模型传播速度飞快,群体极端之不理性可以荒谬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当然同时也意味着纠错是飞快的。只是纠错的过程,对于站在错误位置的人们,是极端痛苦甚至致命的。

15/ 通常一个群体面对错误被证伪时的反应,是不断否认现实和自我合理化。就像一个从一百层高楼跳下的人,坠落经过第二层时,还会高喊,“你看,我没事!”。

16/ 每天看到不同的人群,对同一件事,有完全不同解读,而且都在主动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忽视对自己不利的证据,并因此强化自己的观点和叙事模型,觉得异常好笑。 人性群体的认知模型之顽固不化,并且彼此互相强化,基本上就是统计上的必然。

17/ 因为大部分人不可能改变错误的叙事模型,所以大众共识的改变主要是来自增量的加入和存量的萎缩。

18/ 现代量子力学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物理学家普兰克曾说, “科学随着每一次(某个老科学家)的葬礼而进步一点”,(science advance one funeral at a time) 就是同一个道理。

19/ 向已经有成见的成年人做某个新科技产品的市场调查,往往是问道于盲,因为他们很难改变。

20/ 分析大众共识的转变时机,关键在于计算增量和存量的力量对比之转化。

21/ 叙事模型,信息压缩,本质上是一种把大量多维度信息简化压缩到低维度的行为,简化过程中必然出现某种失真,这就是黑天鹅。如果不承认和理解失真的必然性,而把信息压缩中的相关性当成颠扑不破的因果性,再不断加杠杆,那么爆仓归零就是迟早的事。

22/ 索罗斯曾说:“我采用的工作中的假说是:我们注定会犯错的,我把这个叫做 ‘激进出错性’ (Radical fallibility) 的假设。 这是基于如下的逻辑:我们有能力获得对于真相的某些洞见,但是我们理解的越多,需要理解的也更多。面对这个移动的目标,我们会倾向于把我们获得的知识扩展到它并不适用的领域。这样,即使原先对于真相的有道理的解释,注定会变得歪曲。这个逻辑类似于所谓 Peter 原则:就是说一个合格的雇员,会被不断提拔,直到他上位到他所不称职的位置。 ”

23/ 索罗斯还说:“在一个抽象的层面,我把我自己也会出错的信念,变成了一个精致哲学的基石。在个人层面,我是个很挑剔的人,不断会给自己和别人挑错。但是,因为如此挑剔,我也很容易原谅。如果我无法原谅自己,那么我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对于其他人而言,错误是耻辱的来源。对于我来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豪的来源。当我们意识到不完美的认知就是人性,错了也不必羞愧,但是不改正错误才是真正的耻辱。”

24/ 为了不成为自己鄙视的那种人,要主动丰富和纠正自身的思维模型,但不要打扰别人心中的故事。

25/ 正因为自己努力主动纠错,也就可以深刻理解他人顽固错误的原因,也就可以客观分析计算大众共识转变的时机,也就可以更好把握针对这种错误轻松套利的机会,也就可以最终,把主动改正错误变成一种自豪的源泉。


以下是我自己的补充: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讲,“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每个人都容易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人们接受教育,在世俗中穿梭,早已被各种有形无形的观念束缚,戴着有色眼睛看世界,并不能从客观事实、从本质上去看问题。

你我都是监狱里的囚徒,不断打破现有的牢房,换进更大的囚室。这个过程,谓之追求自由。

世上最大的监狱,就是人的认知观念。观念僵化,头脑就容易偏执;认知一旦形成,极难撼动。越无知越坚定,越浅薄越自信。

正如芒格讲,手中只有一把铁锤,看啥都是钉子。

《天道》中丁元英对芮小丹讲的,“觉悟天道,是名开天眼。你需要的就是一双天眼,一双剥离了政治、文化、传统、道德、宗教之分别的眼睛,然后再如实观照政治、文化、传统,把被文化、道德颠倒的真理、真相颠倒过来。”简而言之,就是在学习中既要沉得下去,还能再跳得出来,总结规律,实践运用,如实观照。
//按佛法说,这不是天眼,是慧眼。
//先拔出来,再插进去
//系统构建者要先建立一个系统模型,让自己置身于系统之外,强迫自己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审视,才能实现范式转变。

李国飞:

如何在无常中发现规律呢?我觉得可以分为以下两步:
第一步,“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般人的头脑受很多成见、规则、习俗、权威意见等的约束,只会把心“住”于一些有限的条件中,极大地约束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需要做的是打破头脑里的各种条条框框。
第二步,心有所住。根据某种方法论,经过各种尝试,选择一些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条件,然后把心“住”于这些条件里,构建体系并最终用实践来验证。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