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愚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原始第一手的信息,因此潜意识里被诱导形成各种错误可笑的思维模型。
//这里的原始第一手信息,更具体说,就是缺乏直接事实,亲知的事实。
让普通人产生幻觉很容易:只给他看部分事实,有些关键事实让他看不到,有些关键细节故意严重扭曲比例感,或者在短时间内故意制造某种规律让他误以为有迹可寻。总之,就是控制和扰乱其信息管道。
不断追求各种原始第一手信息,是思维脱贫和物质脱贫最有效有力的方式。
能具体就不要抽象
google深谙此道,他们不说"Speed is important"或者"Make your site fast"而是说"Every millisecond counts.
王沪宁在《美国反对美国》中说,我们应当把它当作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套制度来看待,而不把它看作几个抽象的教条和概念。
//从实践传统的视角看到。而不是理论及其应用。
一个社会的发展和流变,与它的政治和管理方式不可分割。
这本书的方法是用历史-社会-文化条件框架来分析美国社会,而不是把其中任何因素孤立起来考虑。
任何抽象推理都只能源自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抽象推理要能够说服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有没有令人信服的事实奠基。有时候人们需要做一种工作,这就是提供思维的机会,而非思维的结论。
知乎早期把发表类型分为
知识、经验与见解
这的确是三个东西
//用我现在的知识体系翻译,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看法。实践养成洞察力。
非虚构类书籍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告诉你一些你以前不知道的事情,第二类教会你一些你以前不具备的技能,第三类能够改变你的一些陈旧甚至错误的世界观。
早年知乎很喜欢找在某一个领域内有很久专业积累的「doer」写东西,这种一手经验其实是当时很稀缺的内容。(现在其实更稀缺了)
但问题是,一个「doer」能创作的东西是深而窄的,领域经验很快就会被掏空了。因为如果你是实干家,你其实每天面对的新信息量并不大,只是问题的难度很难。
相反比较高产的是「learner」写的文章,这种在互联网上是更普遍的。不是一手经验,只是把自己学到的嚼完了总结出来。其实媒体文章很多时候也属于这一类。大家有很多很多的信息输入,但其实无法对核心问题提出基于实践的洞察,甚至无法验证问题的存在。偶尔也有眼前一亮的新东西也基本只能算是主观假设。
所以我一直有个疑问,我们通过不断地看文章,是否能搞明白世界和自我的运行原理?从供给来源看,我觉得大概率不能
ref 猫助即刻动态
坏思想普遍具备一个什么样的特征呢?且看一个草包族科学家的故事。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偏远的南太平洋小岛上住着一些土著。当时,盟军飞机在这些小岛上周转物资。土著们在帮忙装卸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战后,盟军飞机不再来临。土著们怀念那些有面包的旧日时光,于是,这些未开化的土著,搭建了飞机滑行的跑道,在两边点上火,盖上小屋。土著们每天坐在那个小屋里面,有的头上带两块椰壳——这是天线,假装是领航员,等待那满载面包的飞机降落。
土著们每件事情都做对了——有跑道;有领航员;有导航小屋,看上去跟大战期间没有区别。然而,没有飞机降落。这就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多次讲过的一个故事——「草包族科学家」。土著们给思想套上了一层神似科学的外壳,然而没有用,事实上缺乏了最重要的部分——没有飞机。
这就是好思想 与坏思想的第一个区别:有没有证据。
时刻觉知「概念、推理、论证、事实、观点、理论」
关于事实可以读以下:
观点中,再分表述、信仰、评价。
所谓知识(或者知识的基石,即,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
“是什么”(what)
“为什么”(why)
“怎么做/用”(how)
正好对应 Learner, thinker, doer 这三者中,目前的时代帮你解决了第一个。
真正的竞争优势,也许会在于将知识转化为理解、体验、技能和盈利能力所需的思考和行动力上。
AI时代,know what、why 变得更加重要,因为how可以交给AI来做。
//行动力第一。找一个实践传统,深入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