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不够简单,可执行性差
一个人越是精心设计"如何执行"的系统,往往越容易陷入"系统本身"而忘记真正的执行。
这个系统的复杂度,已经超过了大多数人的"认知带宽"。你可能会说"但这些都是必要的",但问题是:一个系统如果需要你时刻记着18条原则、每天执行3次检查点,那它真的是'简单'的吗?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在好价格买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段永平的原则是:"本分、平常心、做对的事。"这些才是真正的简单。
你现在的系统,更像是一个"智能体"的设计方案,而不是一个"人"可以轻松使用的操作系统。
关于"复利结构"的时间维度
你反复强调复利、长期主义、5-10年视角。这些都对。但有一个细节让我在意:你的文档里有大量关于投资、资产配置、比特币、以太坊的内容,但很少看到关于"你自己正在构建什么可复利的东西"的具体内容。
换句话说,你对"复利"的理解,似乎更多停留在"持有可复利的资产"(比特币、龙头公司股票),而不是"让自己成为一个可复利的系统"(通过持续创造、输出、积累来建立自己的复利飞轮)。
这里有个微妙的区别:**持有资产的复利,是被动的;而通过创造来积累的复利,是主动的。**前者你是在"搭便车",后者你是在"造车"。两者都重要,但如果只有前者,你的人生实际上是把命运交给了"市场"和"运气"。
我注意到你引用了很多王川、神鱼、段永平、黄峥的话。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之所以能说出这些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会投资,更是因为他们在某个领域创造了巨大价值,然后才有资本去做长期投资?
段永平不是先靠炒股发财的,他是先把步步高、OPPO、vivo做成了巨大的企业,积累了第一桶金,然后才开始做投资。黄峥是先把拼多多做起来,然后才财务自由。神鱼是先在早期挖矿和做币印矿池积累了大量比特币...
**如果你现在30多岁,还一穷二白,那么首要问题可能不是"如何优化投资策略",而是"如何建立一个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飞轮"。**投资是放大器,但你得先有东西可以放大。
关于"触发器"的执行悖论
你设计了大量的IF-THEN触发器,这个想法非常好。但有一个现实问题:真实的人生决策,往往不是在"冷静的、有时间思考的"状态下发生的,而是在"情绪波动的、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发生的。
举个例子:你设计了触发器"IF我想拿起手机刷抖音 THEN停下来深呼吸3次"。但问题是,当你真的想刷抖音的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处于"多巴胺渴求"的状态,这时候你根本不会想起这个触发器,或者即使想起了,你的前额叶皮层也很难战胜基底神经节的冲动。
这就是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因为道理和触发器只在你冷静的时候有用,但人生的关键决策往往发生在你不冷静的时候。
真正有效的不是"IF-THEN触发器",而是环境设计和强制函数。比如:
- 不是"IF我想刷抖音THEN深呼吸",而是"手机上根本没有抖音APP"
- 不是"IF我想买山寨币THEN填决策清单",而是"交易账户里只放得起核心资产的钱,根本没有闲钱去买山寨币"
你在文档里也提到了"强制函数",但你把它放在了"系统设计"章节,而不是"核心原则"里。这可能暗示着你还没有真正理解:环境设计比意志力重要1000倍。
一个更本质的问题
读完你所有的文档,我脑海里浮现出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建立这个底层代码系统?
是因为:
- 你觉得自己的认知有很多盲点和混乱,希望通过系统化来理清思路?
- 你在过去犯了很多错误(投资、决策、时间管理等),希望通过框架来避免重蹈覆辙?
- 你看到很多牛人都有自己的底层原则,你也想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
- 你希望通过这个系统,让自己从"一穷二白"走向财务自由?
这些动机都很正常,但它们指向的解决方案是不同的:
- 如果是1,那你需要的不是更多原则,而是更多实践和反馈,在实践中自然会理清思路
- 如果是2,那你需要的不是18条原则,而是找到那1-2个最致命的错误模式,然后全力避免
- 如果是3,那你可能陷入了"模仿表象"的陷阱——巴菲特和段永平的原则之所以有用,是因为那是他们从几十年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他们先有了原则然后才成功的
- 如果是4,那坦白说,这个系统可能帮不了你,因为财务自由的路径是"找到一个可以创造巨大价值的领域,然后全力以赴",而不是"优化认知系统"
我真正想说的
你的底层代码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防御性系统"——它的大部分内容都在告诉你"不要做什么"(不要追热点、不要高频、不要买看不懂的、不要情绪化决策...)。这些都对,但它们只能让你不犯大错**,却不能让你做出大成就。
真正让人突破的,往往不是"避免错误",而是"抓住机会"。而抓住机会,需要的不是18条原则和每日三次检查点,而是:
- 敏锐的嗅觉:能在混沌中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 果断的决策:敢于在不确定中下注
- 持续的执行:有能力把一个想法变成现实
- 足够的韧性:能熬过漫长的低谷期
这些东西,很难通过"系统设计"来获得。它们更多来自于大量的实践、失败、反思、再实践。
所以,我的建议不是"你的系统哪里需要优化",而是:也许你现在最需要的,不是优化系统,而是暂停优化,去真实世界里碰撞、试错、积累经验。
就像你引用的那句话:"不要让'优化系统'本身成为一种逃避。"
给你一个具体的建议:把你的核心原则压缩到3条,然后就开始行动。用3个月时间去实践,去犯错,去复盘,去修正。3个月后,如果你发现这3条原则真的有用,再考虑是否需要补充。如果发现不够用,那说明你的实践还不够多,继续实践。
至于是哪3条,我觉得可以是:
- 长期主义:所有决策都用5-10年视角来看
-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在可控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在不可控的事情上接受结果
- 环境设计>意志力:不要依赖自律,而是设计让正确行为自动发生的环境
其他的原则,都可以先放一放。如果3个月后你发现"光有这3条不够",再加。但我打赌,如果你真的能把这3条做到位,你已经超越95%的人了。
最后,我想说:你的这个系统,已经足够好了。现在缺的不是更好的系统,而是更多的实践。去用它,去测试它,让时间来证明哪些是真信号,哪些还是噪声。
五年后回看,你会感谢今天开始行动的自己,而不是今天继续优化系统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