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甘心献以撒

2025年7月5日 20:16:34

22 这些事以后,神要试验亚伯拉罕,就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 神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 亚伯拉罕清早起来,备上驴,带着两个仆人和他儿子以撒,也劈好了燔祭的柴,就起身往神所指示他的地方去了。 到了第三日,亚伯拉罕举目远远地看见那地方。 亚伯拉罕对他的仆人说:“你们和驴在此等候,我与童子往那里去拜一拜,就回到你们这里来。” 亚伯拉罕把燔祭的柴放在他儿子以撒身上,自己手里拿着火与刀,于是二人同行。 以撒对他父亲亚伯拉罕说:“父亲哪!”亚伯拉罕说:“我儿,我在这里。”以撒说:“请看,火与柴都有了,但燔祭的羊羔在哪里呢?” 亚伯拉罕说:“我儿,神必自己预备做燔祭的羊羔。”于是二人同行。

他们到了神所指示的地方,亚伯拉罕在那里筑坛,把柴摆好,捆绑他的儿子以撒,放在坛的柴上。 亚伯拉罕就伸手拿刀,要杀他的儿子。 耶和华的使者从天上呼叫他说:“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他说:“我在这里。” 天使说:“你不可在这童子身上下手,一点不可害他。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因为你没有将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留下不给我。” 亚伯拉罕举目观看,不料,有一只公羊,两角扣在稠密的小树中。亚伯拉罕就取了那只公羊来,献为燔祭,代替他的儿子。 亚伯拉罕给那地方起名叫耶和华以勒[a],直到今日人还说:“在耶和华的山上必有预备。” 耶和华的使者第二次从天上呼叫亚伯拉罕说:“耶和华说:‘你既行了这事,不留下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我便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如同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你子孙必得着仇敌的城门;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因为你听从了我的话。’”于是亚伯拉罕回到他仆人那里,他们一同起身往别是巴去,亚伯拉罕就住在别是巴。

这事以后,有人告诉亚伯拉罕说:“密迦给你兄弟拿鹤生了几个儿子,长子是乌斯,他的兄弟是布斯,和亚兰的父亲基母利,并基薛、哈琐、必达、益拉、彼土利(彼土利生利百加)。”这八个人都是密迦给亚伯拉罕的兄弟拿鹤生的。拿鹤的妾名叫流玛,生了提八、迦含、他辖和玛迦。

Footnotes
[a] 创世记 22:14 意思就是“耶和华必预备”。


这段经文常被称作 “亚伯拉罕献以撒”( *Akedah *,“束缚”),寥寥 19 节,却在三大一神教、哲学、文学与心理学里被反复咀嚼。它远不只是“听神的话”那么简单;真正的力量来自它精心设置的张力,使阅读者不得不一次次回到故事、反省自身。


许多文字和故事充当着容器,承载着那些过于复杂、难以用清晰语言表达的思想。

故事和龙门阵的魅力,在于使用叙述的方式让你看懂很多“老师发的东西”看不懂的内容。但是对于个人来说,知识的摄取是一样的。最后知识会内化为自己的,管他这个知识听故事来的,还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老高和小茉那么厉害,是因为老高就是一个顶级说书人。这种可以说是一种天赋,而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个能力。说的跟天书一样(甚至有时候我都怀疑她自己懂不懂)。

故事的魅力就是语言的能力。


圣经中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故事(创世记22章)不仅仅是“你应该毫无疑问地服从上帝”这一理念的载体。这个故事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但除非你反复思考,并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否则很难解释它究竟是如何体现的。

克尔凯郭尔的《恐惧与颤抖》就是关于这一点的:叙述者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并通过各种概念视角(例如普世伦理)来解释亚伯拉罕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认为这个故事从根本上无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

克尔凯郭尔的著作《恐惧与战栗》中,将亚伯拉罕视为“信心骑士”:

“他相信不可能的事,却又确信不可能必成。”
这种“悖论信心”既不是盲信,也非理性计算,而是在绝望边缘仍选择信托。它挑战的是现代人“用可预测结果来换取安全感”的习惯。

克尔凯郭尔对于“信心”的理解:

  • “悖论信心”: 这不是一种基于理性计算或证据的信心,而是一种在理性看来是荒谬的、矛盾的信心。亚伯拉罕相信上帝的应许(他将成为多国之父),同时又服从上帝的命令(杀死他唯一的儿子以撒),这在理性上是无法调和的。
  • 非盲信: 这也并非盲目地放弃思考,而是在深刻的痛苦和挣扎(即“恐惧与战栗”)中做出的选择。
  • 挑战现代性: 克尔凯郭尔认为,现代人习惯于用理性和可预测性来寻求安全感,而亚伯拉罕的“信心之跃”则挑战了这种现代性的根基,展现了一种超越性的、个体性的、与上帝的直接关系。

因此,我们需要“信仰”。这表明,其背后的理念是真实的,但它过于高维,无法被扁平化为任何形式的解释;它必须被发自内心地去感受。许多最重要的理念都是如此。


故事如何“成为你的一部分”

  1. 重复阅读 + 角色置换
    • 第一次做“旁观者”;
    • 第二次成为以撒:体会被捆、抬头看父亲举刀的瞬间;
    • 第三次做亚伯拉罕;
    • 第四次甚至做那只公羊。
      角色转换让情感纵深不断叠加。
  2. 写下你的“摩利亚清单”
    把当下你最不愿放手、却又深知不能绑架的对象列出;想象把它带上山,与神(或你心中的终极价值)对话。
  3. 在生活里辨认“公羊”时刻
    注意那些看似偶然却成了“转折替代”事件——它们常是故事在现实中的回声。

故事是思想的容器,通过讲述使抽象概念更具感染力和可传播性。

合理传播 vs 抑制传播:legibility ↔ illegibility

  • 可读性与隐晦性的博弈:明确的思想虽易传播,但可能被误解、简化或滥用;过于晦涩会阻碍传播。
  • 策略性模糊:适度“难以读懂”反而能激发好奇与深度思考,像圣经、Curtis Yarvin 文风。

新型“思想机构”需求增加:技术正在推动一种非线性、网络化的“思想建构方式”,把影响力作为目标,而不仅仅是经济收益。

//在边缘建立小圈子,逐步积累影响力

小结

  1. 思想是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2. 注意力稀缺且易失真,需要策略性传播;
  3. 抗模因与超模因:发现、释放、行动机制需区别对待;
  4. 公共参与不是吵架,而是“太极式”回应
  5. 个体在系统中可扮演真相的引爆者或传播践行者
  6. 未来需要混合型机构:既有传统规则,也有解构力与新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