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投资/交易作为生意

2024年11月22日 14:30:07

相比于其他的商业模式,投资和交易实在是一种非常轻的商业模式。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里,没有比投资/交易,更容易创业的生意。

实体生意,仓储市场管理,每件事都麻烦无比。

每个人上来都做不了大生意,都是从小生意开始慢慢垒起,在很小的局部,巨头无法插手的地方,形成微弱的竞争优势,从而完成一个生意的闭环。

在这个过程中,精力转换成技能,金钱转换成库存、团队、上下游关系。而这种竞争优势大概率是短暂的,越是小生意,暴利的生意,存在时间往往越短,浮盈是一方面,结算时刻到了是另外一方面。一个政策变动,或者商业环境的变动就能摧毁所有的结算价值。

投资/交易生意的优势:

  • 交易有扩展性。最好的生意是和钱相关,水平拓展没有上限,不需要多加一点力气。

  • 不用担心进货和出货的流动性问题

  • 不太用担心上下游的违约问题,以及各种复杂度的问题。交易的复杂度实际上是在心灵之中体现的。或者在其他人的行为上去体现的

做交易实际上也就是开了个杂货店。

觉得该买的买进来,觉得该卖的卖出去。

市场不欠任何人什么东西,只是开个小卖铺而已。

其他人,其他事,其他任何东西,和我们并无关联。

投资/交易是最好的生意,前提是,真的把这个当成最好的生意对待。

并不是忙起来才是生意,赚钱的才是生意。

//欲望大过能力,是痛苦的开始——于东来

//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上帝用这三种东西来折磨我们。(史铁生)


投资 (主要是二级市场投资) 和做实业的一个重大差异,是对时间的控制。

投资的功力主要在于日常的研究,和漫长的等待。买入的时机需要耐心等待。买入后,期望投资自然有机成长几十倍,更需要长期和耐心的等待。但研究是可以随时随地,有电脑上网就可以做的,累了就休息好了,不会有外人打搅,自己完全控制日常的安排。把底层机制弄清楚了,“等待”更是根本无所谓的事情,正好在等待时锻炼身体,多睡觉。

而做实业则完全不同。日常需要被迫和各种人打交道,各种完全无法事前想象的情况总是会冒出来,需要去救急,很难控制日程的安排。有时即使很累,但身不由己,也必须硬着头皮坚持工作。这样积累下来,身体不出毛病才怪。

如果不理解这两种选择的本质差异,为了追求虚幻的荣耀而去做实业,换来实质上对于自己时间控制权的放弃,而且陷得越深,就越难放弃,实在是一个悲剧。

//克服短期风险(强身健体,吃好睡好,亲密关系和谐。)抓住长期机会(提升智识,用游戏筹码,捕获金钱)

//“幸福感不是一个依赖于外部事件的被动状态,也不是我们个性的结果 (天生如此). 幸福感需要对于未来预期的一个刻意的调整:乐观而不是悲观,希望而不是绝望。” - Karl Pillemer

抬杠者会说,如果大家都不去做实业了,那投资者如何获得收益?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世界永远不缺想大刀阔斧做实业来获取财富荣耀的人,就像这世界永远不缺贪财好色的人一样。但你可以做出一个刻意的选择,就是坚决不放弃自身的时间自由,通过研究和等待,以较小代价在复杂世界里获得较大利益。


再有就是每个人所处的生态位不同,创业者在某个时间节点,恰好掌握技术,可以整合资源,创业手到擒来,顺便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永远不必担心会没人创业。而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听的也是anecdote story,学不来。创业机会只开放给极少数人,二级市场则是面向所有人。

//这句话 “创业机会只开放给极少数人,二级市场则是面向所有人” 说到点子上了。


所以这世界上有一些「行为上简单,心理上困难, 因为很少人能坚持所以觉得很惊讶, 但积累长时间可能有巨大收益」的事情。把好的股票或者资产拿稳二十年历经各种熊市而不卖是一类。

交易

交易,本来就是人类社会中最本质、最普遍的行为。

交易市场最需要学习能力。几乎一切交易的成功,最终都可以溯源到学习能力上来。所有牛叉的交易者,都是学习和研究高手。

投机者和投资者的区别

投机者拒绝学习,投资者善于学习。用短期和长期区分投机和投资很肤浅。

交易之前,认真研究,深入学习;交易过后,无论输赢,都要总结归纳,修正自己的观念和思考,以便完善下一次的决策——这么做的人,在我眼里都是投资者,哪怕他们是“快进 快出”。

因为无知进场,又因为无知退场,这是最凄惨的结局。虽然是因为无知进场,但正是因为已经经历了无知的下场,所以玩命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有知者——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不仅明智,这才是强者的选择。

做一个强者。这是所有优秀交易者的信仰。

优化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带来决策,决策带来行动,行动改变命运。

//神鱼:那些错误本质是真实世界给你的信息,往往决定一个人能不能成长的关键,真实世界给你真实有效的反馈和信息的时候,你有没有不陷入情绪当中。

//你是想要一个正确的解释呢?还是想要一个让自己感觉舒服的解释?正确的解释,会引发你下一步正确的选择和行动。让自己舒服却肯定不正确的解释,除了短暂舒服外,因为不正确,必然带来各种出人意料的副作用。

交易不是零和游戏

牛市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赚钱,熊市的时候大多数人赔钱。

市场里最大的作用力,经济周期。也就是牛熊交替。

因为市场有杠杆存在。牛市一堆人疯狂加杠杆,打激素催肥价格。而熊末的价格骨瘦如柴。

//所以熊市赚币容易,牛市赚u容易

//寻找指标,判断市场杠杆程度

王川:衍生品,衍生品的衍生品,在流动性上升期间回报巨大,会让操盘者产生一种无所不能,在歧视链顶层的幻觉。 流动性突然收紧时,操盘者则可能瞬间从天堂被打到地狱。

牛市加杠杆的人,熊市时会被迫恐慌抛售,他们就是导致熊市的催化剂,就是熊市时的耗材。

只要市场允许各种明的或者暗的加杠杆,牛市和熊市的大起大落就永远存在,只是转折的时机无法提前预测。但总有高杠杆的投机者自作聪明,拿着前几次熊市的交易数据, 翻来覆去做 curve fitting, 真诚的以为自己可以全身而退。

加杠杆就意味着自己必须随时监控仓位的风险,顿时增加了很多精神压力。本来可以舒舒服服的做哲学家,但硬要逼自己成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金融民工.

//大家都认为熊市难赚钱,但,其实牛市更难赚钱; 保持严格的纪律性,不手痒难耐去操作,才能在牛市中获利.... 大部分人还是被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机会,不停地收割注意力和金钱。 太阳下面无新事。

巴菲特:“牛市就像做爱一样,就在结束之前,感觉最好”.

现实处境:小资金困境

小资金最大的困境在于对收益预期的要求。

一百万一年30%,起码能生活下去。但,如果是 10 万本金,一年 20%, 两万人民币,这时候吃饭都不够。

要么走上高杠杆,要么就每天赚了之后,接着频繁交易,希望富余的时间可以在二级市场里多赚点钱,甚至多空都想赚。

这个事情矛盾的点就在这,这种高收益预期,带来的是二级市场上最坏的交易状态,根本经受不起市场的冲击。高杠杆、频繁交易、长期交易,必死无疑。

据说有钱人最大的财富,就是穷人。因为他们想赚穷人的钱,太容易了。同样的交易策略,一个高杠杆,另一个轻仓低收益预期。一轮下来截然不同。

二级市场里,轻仓、资金无限的大资金们,会一点一点吃掉浮躁的小资金。这和德扑里深池无敌,是一样的道理。筹码的不对等,转换成策略的优势。

有人说是心态决定成败,而这个心态就是来源于资金体量。这不是主观可以面对的。

市场里不存在每个月的薪水,为了一点点钱不停的暴露风险,只是给了大资金以大搏小的机会。以大博小是最容易的钱,从概率上来说也是如此。

价值投资当然是颠扑不破的。但,前提是,价值投资的那部分收益对你来说是满意的。这个如果完不成,就要先考虑以小搏大。

要想小资金的状态,还是要坚定的打游击战,摆脱正面战场。

策略一 避开大资金,边缘为王

避开大资金参与的正面战场,打游击战,只有大资产不方便参与的时候,才有小资金的机会。

举例:

  • 凡是大资金有机会参与的标的坚决不去。(比如restake 赛道,神鱼都下场了,很难赚钱)

  • 凡是标的里存在大资金老王八坚决不参与。(炒新不炒旧)

  • 凡是大资金可以轻易参与的标的,坚决不参与。

  • 用撸毛的方式参与一级市场,参与token分发。凡是大资金不方便参与的时候,才有小资金的机会。

按照这个逻辑,你能找到适合小资金的标的和打法。

其它东西都放下,小资金要追求逆天的大胜上,同时减少自己被大资金抽水的可能,。所有觉得行得通的策略需要在前面加上小资金三个字再想一下。

然后制定战略,战术反而是其次的。

策略二 与神同行

最好的生意往往是最厉害的人做的,普通人能找到的好机会,往往是围绕一个好的利润中心开始的。SEO、开网店、MAC 开发商、茅台酒经销商、带货,这几个行为的背后是 aapl、amzn、Google、茅台、抖音。

与神同行,与长期的神同行。

//囤比特币,与比特币同行。还有如之前的 L2 撸毛。

一个应当视为基本常识的第一性原理是:

多胜少,平台和系统轻松碾压个体或小团体。

任何广泛传播的以少胜多的故事,要么是瞎吹牛想要忽悠你去做无谓的消耗,要么就是在局部仍然是以多胜少。

深刻理解这个第一性原理后,一方面要始终最大程度借助各种平台和系统的力量,一方面要不断去创新和构建自己特有的系统,这样在各种对外博弈中掌握「不公平的优势」,每一次博弈胜出后的积累又可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

而在没有局部优势的时候,尽量脱离接触,尽量拒绝硬碰硬,尽量减少可能的损失,直到环境的变化和你的站位让你重新获得局部优势。

普通人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没有看明白强弱关系的时候就去硬拼,不把自己资源消耗光,绝不会思考和研究 ; 决定强弱和成败的关键因素,要么在自己视线之外,要么被对手刻意隐藏,要么在不同阶段会有各种矛盾的表现形式。而挖掘理解关键底层要素耗时耗力,自然会被各种表面的一步登天的神话所诱惑。

举个例子就是Socialfi。Web2的人都知道社交的核心在于网络效应,然后Socialfi的玩家貌似根本就忽视这个,而是嘴里嘟囔着什么数据主权之类难懂的话。酒馆里充满了快乐的气氛

//与神同行,与网络效应同行

//做粮仓鼠,不做茅厕鼠。更不要做旅鼠。

策略三 投资简单的,符合道德的生意

伟大的生意都是简单的:

  • 你做最好的产品

  • 赚合理的利润

  • 让消费者的生活变更好

没有套路,如此重复这一过程。

//于东来、叶国富、拼多多都深谙此道。做消费者的代理人。奉消费者的习惯为上帝。

策略四 善猎者善待善守

一方面要找机会 ,另外一方面要等机会。

有些时候,等比找更有效率。

很难理解,等为什么比找机会有效率。

很简单,因为市场有效率,你没效率。

所以钱放在手里等好机会,效率是高于拼命找机会的。


控制回撤,等就是等,没有预期,留足余量,做好每一笔交易。

二级市场实际上最为恐怖的事情事情是,失去是以百分比算的。

不管你有多少钱,一个100%就结束了。

另外,每当你资产跨上新阶梯的时候,你就会面临每 1% 更大失去的危险。

上去可能很快,但是上去之后失去更快。

不犯错的作用,远大于盈亏。无他,每次亏损对于本金的伤害太大了。

杠杆越高亏损的伤害越大,这种幅度上的伤害有时候会带来心理上的伤害。

放松,相同的结果。最重要的,是不要亏钱。


作为投资交易的生意人,你应该知道这三句话:

  1. 不要赔本金

  2. 市场上赚钱的本质是在确定性高的时候出手

  3. 善猎者必善待善守

只专心等待你想要的那个最佳击球位置

策略五 躺平

躺平的一个巨大障碍是和错误的人为伍。如果周围都是猴急的人,那么各种攀比的压力,注定会赶着你把自身资源在错误的时间投放到错误的地方。

松弛感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说你见过“更好的”,就对“次好的”东西一点没兴趣了。没有松弛感的本质原因,是无法理解,无法想象,未来还有比现在好得多的东西,自己实际上可以用极小的代价获得。


大谷翔平说他天天最大的爱好是睡觉

王纯好像也是

原来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周六周日能连睡两天,除了吃饭

爱睡觉的都差不了

所有人都应该学习下王川提倡的「躺平学」。如果你能想象到在不远的未来,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你就会意识到现在辛苦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自杀、徒劳和笑话。

多动脑,多躺平,多睡觉,多健身,别归零。

王川:

  1. 坚持某个好习惯是第一步 (练太极拳,站桩,蒸桑拿,力量训练,游泳跑步等等)

  2. 花足够多的时间坚持好习惯是第二步 (每周练两个小时以上的太极或站桩,蒸 30 分钟以上的桑拿,引体向上累计五十次以上,游泳一个小时以上,等等)

  3. 花足够多时间坚持好习惯,但又注意充分休息,不受伤,这是第三步。

  4. 好习惯坚持几十年,活蹦乱跳到 100岁以上,本来还想找几十年前曾打架欺负过你的同学再次对决/后来发现他衰弱得不成样子而生恻隐之心遂放弃,这是第四步。:)


    躺平者需要思考的是能量 (金钱,人才,等等) 流动的大方向,如何能在能量流向的必经之处寻找捕获能量的最佳着力点。这种思考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时间上的判断,也不涉及主观的追赶和推动,对自身消耗也很小。

    不愿躺平者,因为无法承受无所事事的长时间等待,因为需要立刻见效的行动以摆脱窘迫的现状,就开始主观的追赶和推进,这样很快让自己的精力和资源捉襟见肘。当主观追赶,遇到现实中越来越大的阻力时,很容易资源耗尽而情况更糟。

    大部分人是不甘心躺平的。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一个看起来唾手可得的机会浮现后,第一个人去抢时觉得回报不错,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跟着去抢后,回报开始递减。

    而这些不甘于躺平的人们,在争抢他们理想中的机会时,都必须引入类似的资源,在争抢的过程中把彼此的资源成本抬得越来越高,彼此的利润压得越来越低。即使这个游戏最后变成一种荒谬的被迫自残,但谁都不甘心放弃之前的投入和消耗,主动退出这种自残游戏。

    这恰给给细心和耐心的躺平者创造了以逸待劳,以较小代价捕捉较大利益的机会。

    //低竞争、高质量、模糊正确、长期最优

    ——

    知识体系越丰富,跨越时间越长,机会成本就越高,就对各种确定性较低的瞎折腾失去兴趣。选择躺平和沉默,就慢慢成为一种默认的不假思索的身体习惯。

    不断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就是说,一旦发现有效率明显更高的新东西和新价值观,就要毫不犹豫,六亲不认的,抛弃之前的低效率的体系和价值观。因为之前在低效率体系之下会形成一些较为根深蒂固的,但实际已经落伍的情绪记忆和直觉,抛弃起来会暂时有些不习惯不舒服。但不这样做,迟早遭到客观规律的严厉惩罚,这种惩罚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

    必须要训练自己把定期断舍离,和落后的习惯,低效率的人事果断切割,变成一种不假思索的身体习惯。

    虚拟化程度更高的体系,效率更高 ;

    有丰富长期记忆的体系,效率更高 ;

    信息很难被篡改的体系,效率更高 ;

    长期记忆对于效率的重要性,体现于对于事物周期,真实历史纪录,潜在收益,和复杂风险的全面丰富理解。没有长期记忆,别人给一点甜头,放一点诱饵,就搭上身家性命着急上钩,拦也拦不住。


    为什么有些人实际有条件躺平也能赢,但拒绝躺平?

    1. 个人过去成功经历的路径依赖。觉得主观行动可以加速发展。无视或者假设没有竞争,或者假设自己永远可以击败潜在竞争者。

    2. 不理解加速发展是重力作用 (时代趋势合力) 的积累,自己推动永远只占较小的比例。

    3. 觉得自己不推,就没有成就感。宁愿自己像 (杨志卖刀里面的) 牛二一样猛推一个不动的巨石,和静摩擦力消耗,也不愿享受巨石从山顶往下加速滚动的红利。

    4. 在大趋势对自己极为有利的情况下,因为小趋势有反复和暂时的停滞,耐不住寂寞,跳入那些局部看似有短期利益,但大趋势对自己极为不利的陷阱。

    5. 没有足够多的知识储备,无法想象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未来新世界。比如 1920年之前,美国的孕妇生产时的死亡率是 5%, 1980年之后低于万分之一。1920年农业人口比例大约 30%, 1980年低于 5%. 但文青们总爱错误的眷恋本质残酷艰难的旧世界,而光明美好的新世界送到面前也要吹毛求疵。

    6. 不理解,也不愿研究新的商业模式。成功的商业模式总是事后显而易见,和被人追捧,但事前非常模糊,和饱受争议。

    7. 行为模式上偏好勤奋的饿虎扑食,去捕捉自己认知范围内明确但有限的利益 ;而不是通过深思之后的布局,去等待不那么明确,但可能高几个数量级的利益。

    so:

    理性很有用,但是理性不能是终极的力量。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论证用逻辑解释世界是徒劳的。波尔的不确定定理,论证世界是不可观测的,自然不可预测的。甚至一旦预测就会改变。

    人的底层需要是信仰。一颗乐观而勇敢的心。

    信 思 为

    先信,然后认真思索,指导行为。干的时候要放松,不想太多。

策略六 筛选系统

看了那么多关于巴菲特“赢家系统”的书,个人觉得只有塔勒布Taleb的分析一语中的:

“巴菲特的成功从来都不是靠复杂的成本收益分析赚来的,恰恰相反,巴菲特只是建立了一个非常严格的筛选体系。只有通过筛选的项目他才进行投资。”

巴菲特曾经说过,成功人士和真正的成功人士之间的区别,就是后者几乎对所有投资机会说“不”。

想起来,洛克菲勒是这样的人,乔布斯亦是。

"If you can't decide, the answer is No." - @naval

建立一个严格的筛选体系吧。它对你的人生/投资一定大有帮助。

//这个思路就是避免损失。而不是追求利润。

//自然演化/资本市场 本质也是一个筛选系统

看到路径很容易,相信路径很难。

根据我读宗教书的经验,信是最有门槛的。

眼见为实是最简单降低信的成本的办法。所以不信的事,一定要亲眼去看,花点钱换了信,干活会完全不一样。

午饭的下午茶的slogan我想好了。

让你相信投资。

在投资上赚钱的人,不是那些能力强的人,而是那些相信的人。

头脑其实没有产生想法的功能,我们所有的想法都是从「外界」接收的,它自己毫无产生任何原创想法的能力。头脑的真正功能是过滤、选择和执行,我们能做的只有选择认同哪个想法,然后把它在这个世界实现出来而已。就是这样。(xyz 微博

//信、思、为

理性很有用,但是理性不能是终极的力量。

哥德尔的不完备定理,论证用逻辑解释世界是徒劳的。波尔的不确定定理,论证世界是不可观测的,自然不可预测的。甚至一旦预测就会改变。

人的底层需要是信仰。一颗乐观而勇敢的心。

信 思 为

先信,然后认真思索,指导行为。干的时候要放松,不想太多。

清晰思考

In order to have focus,we need to escape to focus.

为了找到焦点,我们需要先抽身而退,全力聚焦。

Our highest priority is to protect our ability to prioritize.

每个人的头等大事,是确保自己有能力决断什么才是头等大事。

所有的东西最终都是复利的积累。金钱的复利只是行动和思考的复利的积累的滞后的体现。如果只关注金钱的复利而不关注更本质的行动和思考,就好像 95% 的精力在关注血压血糖的测量,而只把 5% 的精力用于关注锻炼、睡眠和饮食。

而实践上如果你主要关注锻炼、睡眠和饮食,你听到其他人讨论血压血糖痛风失眠的烦恼时,自然产生一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滑稽感。否则,你将被这些人的讨论带歪,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操控粉饰滞后的指标,而没有在源头真正改造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把概念想清楚,非常重要。人与人的差距在哪里,不在人脉、资源、背景、学历、视野,。在于对很多概念的理解程度,每个概念你理解70分,他理解90分,你俩的财富、地位 影响力, 可能就差了一万倍。

你100万, 他100亿,也许更大。

对概念的穿透, 是可以带来行动力的。理解透了,行动是很顺手的事,大部分阻力并不存在物理世界中。

芒格:人文社会科学借鉴自然科学概念时,通常没有指出这些概念怎么来的,有时候还给他们取了新名字,根本没搞清楚这些概念的重要程度。

宋怀常《中国人的思维危机——中国教育扼杀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总结中国人的思维逻辑缺陷

  • 概念模糊

概念(Concept)是思维的基本单位,而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

  • 类比推理,生拉硬扯

我们常说的一些谚语,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等等,都是用的类比推理,这些话真的很有道理吗?值得中国人注意的是,中国人在生活中使用类比时,经常会忘记了类比推理的或然性,经常把类比的结论当成了必然。甚至生拉硬扯,乱比一气。过多地使用类比,说明一些人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不善于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论证,不用类比,他们便不知道如何去说明一个道理。

  • 非黑即白,二元思维

  • 乱立靶子,错误推理

常识

人们往往忽视简单的常识,去追求常识之外胡里花哨的东西。

健康的常识是坚持运动,控制合理的饮食,以及每天晚上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但是很多人熬夜,饮食毫无节制,不运动,去吃各种补充剂,吃各种减肥药。

投资的常识是不加杠杆,不亏钱,购买垄断属性的公司,随着公司的发展,长期持有有耐心的挣钱。很多人是着急挣钱,一个月都不愿意等待,加杠杆猛冲,最后破产。

很多常识的实践,需要克服自身的懒惰或者厌恶枯燥感的阻力。而花哨的东西,迎合了大家不劳而获,寻求刺激的底层需求,如果有足够多人追捧,成为时尚,就被合理化,成了对于多数人阻力最小的选择。

这个客观现象无法依靠说理改变,所以不必浪费时间和道不同者罗嗦。

常识实践的另外一个阻力,是它见效相对更慢。尽管事实上它有复利积累的惊人威力。

每天少吃一点甚至完全不吃晚餐,减肥至少 200 克,一个月下来也有六公斤肉。但大家还是喜欢吃药或者做手术。

每个月坚持 stack sats, 每个四年下来总是会涨几倍,但人们总是想 all in 垃圾币暴富。

每天读几十页杂书,写至少三百字以上的笔记,几年下来,很多问题自然越看越清楚,对无效社交,无效折腾丧失兴趣,话也懒得多说了,自然也有更多时间锻炼和睡觉。但没有经验的人,总是想一步到位去做某件大事,忙忙碌碌投身于各种人多的活动,把人多热闹产生的虚幻充实感,等同于自身实质的进步。

芒格提到的常识是uncommon common sense, 当年段永平拉着年轻的黄铮和巴菲特吃午餐,黄铮后来自述:“参加巴菲特午餐后,我才真正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

勇气

**王川:**宁要枯燥等待时的虚幻 (但实际上可以调控的) 的心理痛苦, 也不要被迫干活时的实实在在的肉体痛苦。

心理痛苦可以通过调整思维模型来化解和适应,肉体痛苦则完全无法躲过。

成功的投资者就是有能力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心理痛苦,以避开别人被迫承受的肉体痛苦。

这实际上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但,需要无穷的勇气,不怕麻烦,持续深刻解剖,修正自己的各种错误思维模型。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看待投资这门生意

当时老布什正在为竞选举办筹款活动。

父亲对我说:“儿子,你爷爷跟我讲过一个道理,现在我要把这个道理告诉你,做生意最重要的不是谁在买东西、谁在卖东西,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学和社会学

垄断和定价权

不要因为暂时赚得不多,就心猿意马,盲目羡慕别的行业,而对自己所在的行业妄自菲薄。要对所在行业里的某个细分市场里的事实垄断,高毛利率的公司保持高度敏感。

尤其是你在行业内部,可以近距离观察并深刻理解:为什么他能保持事实上的垄断地位,为什么他的毛利率这么高,为什么他还会有巨大增长潜力。

这种深刻理解力对于少数投资者而言,可以兑换成几十倍的回报,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命运。

让人敏感的几个发财关键词:垄断,高毛利率,高经营杠杆,高经营利率,股票回购,PE 比不高,高增长。


技术行业,很难有定价权,万一有就很牛逼

定价权,垄断和品牌

茅台库存都能升值,连苹果都做不到

有定价权,有多重要。你做过实业,就知道大多数生意,根本没有差异性和定价权

苦生意,注定只会越来越苦

茅台是最牛逼的,哪怕强如 lv、劳力士等奢侈品,也做不到库存一直升值。

我觉得底层核心是金融,本质是你的理财能力能回收保持抗通胀。但,茅台是真消耗了,不是官方在回购。

//茅台牛逼的根本,中国是人上人游戏。茅台放在美国,牛逼不起来的。

王川谈投资的好处

投资 (主要是二级市场投资) 和做实业的一个重大差异,是对时间的控制。

投资的功力主要在于日常的研究,和漫长的等待。买入的时机需要耐心等待。买入后,期望投资自然有机成长几十倍,更需要长期和耐心的等待。但研究是可以随时随地,有电脑上网就可以做的,累了就休息好了,不会有外人打搅,自己完全控制日常的安排。把底层机制弄清楚了,“等待”更是根本无所谓的事情,正好在等待时锻炼身体,多睡觉。

而做实业则完全不同。日常需要被迫和各种人打交道,各种完全无法事前想象的情况总是会冒出来,需要去救急,很难控制日程的安排。有时即使很累,但身不由己,也必须硬着头皮坚持工作。这样积累下来,身体不出毛病才怪。

如果不理解这两种选择的本质差异,为了追求虚幻的荣耀而去做实业,换来实质上对于自己时间控制权的放弃,而且陷得越深,就越难放弃,实在是一个悲剧。

抬杠者会说,如果大家都不去做实业了,那投资者如何获得收益?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这世界永远不缺想大刀阔斧做实业来获取财富荣耀的人,就像这世界永远不缺贪财好色的人一样。但你可以做出一个刻意的选择,就是坚决不放弃自身的时间自由,通过研究和等待,以较小代价在复杂世界里获得较大利益。

大刀阔斧者所到之处,必然会拉高所争夺资源的价格,压低其所出售的资源的价格,产生他自己也无法控制的复杂的牛鞭效应 (bullwhip effect),创造出「上行的收益远大于下行的风险」的短暂时间窗口,被有心人把握住。

//再有就是每个人所处的生态位不同,创业者在某个时间节点,恰好掌握技术,可以整合资源,创业手到擒来,顺便实现自我价值,所以永远不必担心会没人创业。而普通人很少有这样的机会,听的也是 anecdote story,学不来。创业机会只开放给极少数人,二级市场则是面向所有人。

//《黑客与画家》中有一句话说,创业就是要将20年的事情在2年内完成,同时也将20年的利润在2年内拿到。 投资和创业都能创造财富,各自有其自身的特性。 投资的特点就是反馈周期长,价值创造的链条长,拼命加速只会得到满手的泡沫;而创业是存在窗口期,需要将资源、精力集中在一段时间内加速。

So 聊投资

这些年有一个惊奇的发现,那些当时读不懂的东西,往往带来最大的收获。

最近刚刚清晰的明白了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在主升浪里,任何操作都跑不赢 buy and hold,是的,任何。

如果能够清晰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天然会对各种带单也好,各种提供五花八门策略的同志,有了天然的抵抗力。

另外一点,单一的标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整的参与策略。如何参与这个游戏,在一开始,就决定了这个游戏的结局。

即,单一标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参与策略。

如何选择标的,什么时间买入标的,什么时间卖出标的,用不用杠杆,用什么形式的杠杆,喜欢做空还是做多,喜欢市价还是限价,这个标的的来源是道听途说,还是自己有所感知

我会被什么样的逻辑/说法打动,我为什么会被这样的说法打动

最后,结局会落在最简单的观念上,也就是落在一些基本的东西上。

每一条简单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需要仔细审视,这决定了模式,也就决定了结局。

人一定需要有偏见,完全从众的认识对应完全从众的人生/结局。

//成功亦是对标准的偏离。

//我的参与策略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是,摸清楚一个有效的参与策略,而不是妄想抓住每一个机会。

  • Long Crypto
  •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以末致财,本以守之。
  • 作力:撸空投
  • 斗智:底部加仓,上涨出货。上涨出货的钱,都是底部加仓的子弹。

//2024年回头看,这些话再正确不过,执行上细节不到位。比如撸空投,没有多号。抄底上,22年下半年都是抄底机会。23年中旬也是抄底机会。没有严肃执行抄底的策略。

我思

想通了人怎么活能更幸福的道理。缘起多年前读到的一句话,「人生是张资产负债表,而非利润表。」

所谓做正确的事情,常识,平常心。就是做好这张资产负债表。增加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控制好负债。克服风险。长期看,利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如果执着于短期的成本和利润,反到舍本逐末。

把投资交易作为自己的主要生意。那么重点关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分析自己持有的资产,尤其重要的是无形资产,即自身的智识和健康。这无形资产难以估价,常为人忽略。

更应关注风险和回报。克服短期风险,长期回报是必然的。市场最主要的作用是筛选淘汰机制。投资最重要的事情是活下去,不要归零。

现在我选择了和阿甘一样的方式,放下过去,独自一人向前走。

那时,我认为人生在一场大雾之中,四顾茫茫,但是,如果你往前走,路就在脚下,你一步一步走,路一尺一尺延长。(王鼎钧 《关山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