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的历史太精彩了,想写一篇杂文,题目叫 “大家都是普通人”, 历数五代时期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轨迹。把这些轨迹理清了,就是把人性的各种特点理清了。
李振
郭崇韬
康延孝
段凝
任圜
安重诲
朱弘诏
安从进
安重荣
杜重威
苏逢吉
李守贞
李重进
(本文所有信息均和原始资料核对,包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力求精准。原始资料偶尔有自相矛盾,或者明显数据错误之处,笔者做了纠正和调整)
1 李振
1/ 李振是唐潞州节度使李抱真的曾孙。他的出生时间估计在 850年前后。李振年轻时屡次考科举不中, 后选择从军。大概在897-899年之间,李振从禁军将领被朝廷改任为台州刺史,路上遭遇浙江东部盗贼盘踞无法就任,于是西归。路过汴梁见到宣武节度使朱温,相谈甚欢,朱温欣赏他的才干,收其为幕僚。
2/ 900年十月宦官刘季述把唐昭宗囚禁,并杀害多名宫人。立太子李裕即位,尊昭宗为太上皇。刘季述忌惮朱温是其周边最大的藩镇,为了让朱温不掺和,派养子刘希度来汴梁,希望朱温支持废立,以后可把唐朝的社稷献给朱温;又派供奉官李奉本等人假传太上皇的退位诏书带给朱温。李振进言道,“如今宦官幽禁羞辱天子,若不能讨伐,就无法号令诸侯。走正道才能建立大功”。朱温接受李振的建议,把刘季述派的使者拘禁,请李振带命回长安,与宰相商议回复正统。不久刘季述被诛杀,昭宗复位。朱温握着李振的手说,“你的谋略真是我的本意,苍天可鉴!”从此更器重他。
3/ 901年宦官韩全诲劫持昭宗到凤翔,宰相崔胤召朱温围攻凤翔一年多。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903年初被迫将唐昭宗交还给朱温控制。 904年初朱温强迫唐昭宗从长安迁都到洛阳,唐朝朝廷此后完全落入朱温掌控之中。李振每自汴州入洛阳,朝中必有人被贬官或流放,因此唐朝大臣称他为“鸱鸮” (凶狠的恶鸟)。李振在洛阳颐指气使,旁若无人。结党攀附他的人被破格提拔,私下反对他的人被贬斥。
4/ 904年九月,朱溫派遣养子朱友恭 (原名李彦威)等人前往洛陽杀害了唐昭宗。昭宗死后朱温问李振如何处理朱友恭等人。李振说,“当年司马昭令手下的成济杀害了魏国君主曹髦 (241-260),然后又诛杀了成济,不然怎么堵得住天下人的口?” 等昭宗死讯传来时,朱温假裝惊骇,倒地大哭說,“奴輩負我,让我被惡名于后世邪。” 后流放朱友恭等人到岭南,杀之。
5/ 905年,朱温想让他的宠信小吏张廷范当太常卿。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裴枢 (841-905)反对,说太常卿这个职位向来是由清正高洁的人担任的,张廷范不过是梁王(朱温)手下的客将,不合适。朱温听了非常生气,说:‘我一直觉得裴枢是个老实厚道、不搞浮夸的人,现在怎么也这样了!’
6/ 905年5月,天上出现了彗星,从西北方向扫过文昌、轩辕、天市等星宿 (此乃国际天文学界认定的 C/905 K1 彗星,近日点为905年四月26日,近日点距离 0.2个天文单位, 当年五月底到六月初天空清晰可见,同期英国也有观察的历史纪录)。宰相柳璨为了讨好朱温,把不吉祥的天象推到裴枢等七个大臣身上。
7/ 905年7月,裴枢、静海 (唐朝在越南北部设置的藩镇) 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守太保致仕(相当于荣誉资政大臣)赵崇凝、兵部侍郎王赞、工部尚书王溥、吏部尚书陆扆七人,都被无罪贬官。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借口给这些外放官员饯行,把他们集中于滑州(现河南滑县) 白马驿, 再突然袭击,将其全部杀害,把尸体扔到黄河里,史称“白马驿之祸”。
8/ 李振年轻时屡次考科举不中,对科举这个规则不公正的游戏,和在游戏中受益并把持话语权的前朝文人极为痛恨。左仆射裴樞常以清流自居。李振对朱温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之后那些忠于唐朝不肯依附朱温的人,被贬谪处死的多达几百人,朝廷因此变得空荡荡。
9/ 907年六月朱温正式篡唐称帝,国号为梁。912年七月朱温病重时被儿子朱友珪杀害夺位。913年二月,朱温的另外一个儿子朱友贞,和其他大臣合谋,率禁军数千人入宫,杀死朱友珪。混乱之中李振也受了伤。915年康王朱友敬试图行刺朱友贞未遂。此后朱友贞只和他核心小圈子的赵岩张汉杰等人商议大事,前朝老臣都被边缘化。李振后来也常常称病回避事务,最后一年一直在家闲居。
10/ 923年11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下汴州灭梁,朱友贞自杀。之后李存勖下诏赦免后梁的群臣。李振先去找到了另一位后梁老臣敬翔,高兴的对他说,“有诏书清洗我们的罪过,现在去朝见新君主吧。” 邀请敬翔一块去。次日天亮时,敬翔身边人报告说,“李振已经入朝了”。敬翔叹息道,“李振枉为大丈夫了!还有何脸面走进梁朝建国门呢?”, 然后上吊自杀了。
11/ 李振拜见了李存勖,数说自己的罪过,屈膝低头,没有了二十年前在洛阳令唐廷官员丧胆的威风。后唐重臣郭崇韬指着李振对别人说:“人们说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见了他,就是个普通人而已!” (人言李振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尔!)
12/ 后梁降将段凝给李存勖身边的伶人和李的爱妾刘氏行贿,保下性命,后又升官。段恶人先告状,弹劾一些梁朝旧臣。于是李存勖下诏,“敬翔,李振首佐朱温,共倾唐祚;与赵岩等并族诛于市”。
(下集继续讲郭崇韬)
王川:大家都是普通人 ( 二 ) 郭崇韬
(本文所有信息均和原始资料核对,包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力求精准。原始资料偶尔有自相矛盾,或者明显数据错误之处,笔者做了纠正和调整。文中的月份都是根据史书中的阴历折算出阳历的数字)
1/ 郭崇韬大约出生于865年,代州雁门(在山西境内)人,聪明敏捷,能言善辩。李克用(李存勖的父亲)的女婿孟知祥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存勖做中门使 (相当于首席幕僚,机要办公室主任),深受李的信任。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称帝登基,任命郭崇韬为兵部尚书和枢密使。
2/ 923年九月后梁大将段凝在酸枣(今河南延津)掘开黄河水,制造黄泛区,以阻拦唐军南下,名曰“护驾水”。后梁将领康延孝不满主将段凝奸邪,皇帝朱友贞懦弱,率几百骑兵投奔到后唐,先去见了郭崇韬。郭崇韬把他请进内室详谈,彻底摸清了后梁的底细。康延孝披露了后梁准备发四路大军进攻后唐的计划。自从后唐在德胜 (今河南濮阳)失利后,后梁的军队每天都在澶州、相州一带掠夺,攻占了黎阳和卫州。而后唐李继韬则带着泽州和潞州叛投后梁,契丹也多次侵犯幽州和涿州。十一月庄宗(李存勖)召集问手下将领们怎么办。大家都说:“唐军拿下了郓州(今山东菏泽),但在黄河南边不好守。不如把郓州让给梁,然后往西拿下卫州和黎阳,以黄河为界,跟梁约定停战,互不进攻,这样还能留点后手。”
3/ 庄宗召来郭崇韬问计。郭说:“将士们打了十几年仗累得不行,老百姓运粮送物资也苦不堪言。现在好不容易拿下郓州,却守不住就扔了,就算想拿黄河当边界,谁来给您守住啊?再说唐军没丢德胜之前,四方的商人和税收都往这儿涌,柴草粮食堆得像山。自从丢了南城,只能守着杨刘,路上运东西折腾来折腾去,损失了一大半。魏州和博州这五个州,今年秋收也不好,把老百姓榨干也凑不够几个月的粮,这时哪还能拖着不打?自从康延孝投奔过来,我摸清了梁的虚实,这是天要灭梁的时候啊!陛下不如分兵守住魏州,保住杨刘,然后从郓州直扑梁的老巢,不出半个月,天下就平定了!”
4/ 接着庄宗问了司天监(负责占卜的官员),他们说:“今年不宜用兵。”郭崇韬反驳道:“古代派将领出征,都是凿开凶门出发。何况咱们计划已定,哪能信这些小道说法!”庄宗当天就下令全军,把家眷安置在魏州,连夜渡过杨刘(今山东东阿),从郓州突袭汴州,八天就灭了后梁。庄宗把功劳归于郭崇韬,赏他铁券(免死金牌),而郭崇韬从没亲自上过战场,全凭谋略成了头号功臣。
5/ 刚收复汴州洛阳时,郭崇韬接受了一些贿赂和礼物。亲朋好友劝他注意,他说:“到了后梁,送礼行贿已经成了风气。如今地方上的藩镇诸侯,很多都是后梁的旧将,这些人当年都是我们曾经的敌人。如今改头换面,成了我们这边的人,如果我坚决拒绝他们的请求,会不会让他们害怕呢?我把这些东西藏在家里,跟放在国库里也没什么区别。”到了郊祭的时候,郭崇韬把家里的财物全部捐出来,用来补助赏赐军队。一些近臣劝庄宗把各地的贡品珍宝存入内库,珍贵货物堆积如山,而朝廷公库的钱却不够赏赐军队。郭崇韬上奏请求动用内库的财富来帮忙,但庄宗舍不得,开始追求奢华享乐。
6/ 925年夏天特别热。庄宗李存勖想修高楼避暑,担心郭崇韬劝阻,就派人去对郭崇韬说:“我之前在黄河边上,跟敌人对阵,行宫又低又潮湿,穿着铠甲骑马作战,却总觉得凉快。现在安稳地住在深宫里,反而受不了这暑气,怎么回事?” 郭崇韬回答说:“陛下以前在黄河边上,汴州的敌人还没平定,您废寝忘食,心思都在战场上,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都不放在心上。现在敌人已经平定,中原没有战事,您开始放纵耳目的享乐,不再操心战斗,即使有百尺高台、九重宽殿,也没法让您忘记今天的暑热。我希望陛下回想创业时的艰难岁月,那么现在的暑气,坐着就能变成清凉。”庄宗听后沉默不语。后来手下人还是继续造楼。郭崇韬再次上奏说:“宫里大兴土木,每天都花不少钱,现在正赶上灾荒年头,请求暂时停工。”庄宗不听。
7/ 郭崇韬觉得自己权势太大,担心被人算计。他对几个儿子说:“我辅佐皇上,大事都办成了,现在却被一群小人排挤诋毁,我想避开这些,归隐养老。”他的儿子郭廷说等人劝他说:“父亲您的功名到了这个地步,一旦失去权势,就像是神龙离开了水面,会被蝼蚁控制,您要好好想想。”他的门生和旧部下也对他说:“侍中您的功勋是第一的,虽然有些官员嫉妒,但他们暂时还动摇不了您。现在应该坚决辞去枢密院的职务,皇上肯定不会同意,这样您就有了推辞的名声,也能堵住那些诽谤的嘴。魏国夫人刘氏很受宠爱,但皇后之位还没定下来,您可以推动册封大礼,皇上心里肯定高兴。有了刘氏在宫里的帮助,那些宦官还能把您怎么样!”郭崇韬觉得有道理,于是三次上奏坚决辞去枢密使的职位,庄宗下了优厚的诏书没同意。郭崇韬就秘密上奏请求立魏国夫人刘氏为皇后,又上奏了二十五条关于时务利弊的建议,很得人心;他还请求撤销枢密院的事务,把权力归还给原来的部门,以减轻自己的权势。但宦官们还是不停地造谣中伤他。
8/ 正巧客省使李严从蜀地出使回来,说王衍(前蜀皇帝)的形势可以利用,庄宗李存勖就和郭崇韬商讨伐蜀。郭崇韬觉得自己被宦官排挤,想通过建立大功来压制他们,上奏说:“我考虑魏王李继岌 (李存勖 和刘皇后的儿子,不满 17岁)德望日益增高,但还没有显著的功绩,应以亲王身份任命他为元帅,讨蜀以建立威望。”庄宗于是任命李继岌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925年11月初,郭崇韬率六万亲军伐蜀,康延孝为前锋。
9/ 郭崇韬掌权后,对阶层和出身开始注意区分。他开始标榜自己的出身,对外号称是郭子仪第四代后裔,伐蜀之前到兴平专门去参拜郭子仪的墓地。有才干的旧僚想请郭帮忙提拔,但郭答复说因其不出身于门阀,骤然提拔怕被名门望族嘲笑,拒绝帮助。他曾经对李继崴说,“蜀地平定之后,您将成为太子,等到千秋万岁之后,神器在握,应尽除宦官,优待士族,不仅要疏远排斥阉人,甚至连骟马都不可再骑乘。” 此言一出,宫中的伶人怒目切齿,外面的旧臣和老将背后愤怒的用手指着他。
10/ 伐蜀非常顺利,蜀地官员和将领基本是望风而降。在招降敌人、安置官吏、筹划军务、发布军书告示等方面,都是郭崇韬在操办,魏王李继岌只是名义上发布命令而已。庄宗派内官李从袭等人到都统府担任纪纲,他们看到郭崇韬的府第门庭若市,投降的人争相送礼,而都统府只有大将前来拜访,门庭冷清,感到非常羞辱。
11/ 前蜀大将王宗弼归降时,先向郭崇韬行贿。前蜀皇帝王衍投降后,郭崇韬住进了王宗弼的府第。王宗弼挑选了王衍的歌妓和珍宝送给郭崇韬,请求担任蜀地的节度使,郭崇韬为了稳住他答应了, 但没行动。王宗弼又与郭崇韬的儿子郭廷诲密谋,让蜀人写了一份状子给魏王,请求任命郭崇韬为蜀地节度使。魏王看了状子后对郭崇韬说:“皇上把您看得像泰山华山一样重要,怎么会把您这样的元老派到蛮夷之地呢?况且我也不敢提这个建议。”
12/ 王宗弼投降后,返回成都,把宫中的宝物全都运到自己家里。魏王派人来征集数千万的犒军钱,王宗弼舍不得给。魏王听说王宗弼把蜀国宝物拿去贿赂郭崇韬,很生气,“这些都是我家的东西,干嘛要献出去!”。郭崇韬在征得李继岌同意之后,以不忠的罪名把王宗弼灭族。后人分析可能是郭想灭口,掩盖自己收受贿赂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李从袭等人对魏王说:“郭崇韬收买了蜀地的人心,他的意图让人捉摸不透,王爷您应该自己小心防备。”从此魏王和郭崇韬两人开始互相猜疑和提防。
13/ 庄宗李存勖命令宦官向延嗣前往蜀地,催促军队回师。诏书到达时,郭崇韬没有出城迎接,向延嗣非常生气。李从袭对他说:“郭崇韬独揽大权,他的儿子郭廷诲出入气势像是王爷一样。现在各军将校大多是郭氏的党羽,魏王带着孤军势单力弱,一旦回师恐怕会出乱子,我们这些人也不知道会死在哪里!”
14/ 向延嗣回到朝廷后详细上奏,皇后哭着向庄宗请求保全李继岌的性命。庄宗翻看了蜀地的账簿说:“大家都说蜀地满是珠玉金银,数都数不过来,怎么会这么少呢!”向延嗣奏报说:“蜀地的宝物都进了郭崇韬的门。郭崇韬得了黄金、白银、名马、王衍爱妓、乐工若干。魏王府这边,蜀人送的贿赂不过是一两匹马而已。”
15/ 庄宗因郭崇韬想留在蜀地,已经不高兴,现又听说他把蜀地的歌妓和珍宝全都占有,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他派宦官马彦珪快马赶往蜀地,观察郭崇韬的动向。如果准备回师就罢了;如果拖延不走,就让李继岌动手做掉他。马彦珪找刘皇后说:“祸事一触即发,刻不容缓,哪还能在几千里外再等圣旨啊!” 刘皇后再吹枕头风,庄宗李存勖说:“不知道事情的真假,怎么能立刻就下决断呢?” 刘皇后于是自己写了一道教令给李继岌,让他杀掉郭崇韬。
16/ 926年二月十号,马彦珪到达军中。郭崇韬已经决定六天后班师回朝。马彦珪拿出皇后的命令给李继岌看,李继岌说:“大军就要出发了,没有其他的借口,怎么能干这种背信弃义的事!你们别再说了。”李从袭等人哭着说:“皇上既然已经口头下令,王爷如果不执行,万一中途事情泄露,麻烦会更大。”李继岌说:“皇上没有正式的诏书,只凭皇后的命令,怎么能杀掉招讨使!” 面对李从袭等人的挑拨,李继岌太年轻没有经验,最终还是听从了。
17/ 第二天早上,李从袭以李继岌的名义召郭崇韬来议事。李继岌登上楼躲避,郭崇韬进来后,左右的人用棍棒把他打死。之后郭崇韬的五个儿子全部被杀。李存勖的异母弟李存乂是郭崇韬的女婿,也被害。三年前李存勖给郭崇韬的免死金牌,不如一张擦屁股纸。郭崇韬被害,给后唐王朝掀起了惊涛骇浪。庄宗李存勖自己,在三个月之后的兴教门之变中身死。这距离他在923年11月消灭后梁,仅仅两年半的时间。
//存地失人,人地皆无,失地存人,人地皆存
//很多人的权势属于“依附性生存”的模式, 随时可能瓦解,但缺乏自知之明。
史书上对各种重大事件的日期记载,常有错误和自相矛盾之处。笔者只能根据上下文推算出最合理的时间段。如涉及具体日期,均采用阳历(儒略历),误差大约在正负十天之内。目前公认比较确定的李存勖身死于兴教门之变的时间为 926年五月十五日(丁丑),其它日期以此为基准倒推。
大家都是普通人(三)康延孝
1/ 康延孝, 史书上对其出生年份没有明确记载。根据各类信息综合分析,可能出生于公元 880年 (前后误差五年)。康是代北 (今五台山东北地区)人。他在太原当兵时犯了罪,逃亡到了后梁。923年后梁末帝朱友贞派段凝带兵驻守黄河边上,任命康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
2/ 康延孝不满后梁末帝治下的腐败,923年九月带着上百骑兵投奔后唐,先见郭崇韬,后拜见庄宗李存勖。李存勖解下自己穿的锦袍和玉带赏给他,屏退左右,单独问康关于后梁的情况,康延孝回答说:“后梁的地盘不算小,兵力也不少;但看他们的做事方式,迟早会完蛋。为什么呢?因为梁主昏庸懦弱,赵氏、张氏兄弟把持大权,对内勾结宫廷,对外收受贿赂,官职高低全看贿赂多少,根本不考虑才能品德,也不论功劳大小。段凝这个人没智谋也没胆量,却一下子地位超过了王彦章和霍彦威。他带兵以来,只知道搜刮军队的财物去讨好权贵。每次出兵,都不能放手让将领指挥,总是派身边的亲信监督,军队的进退都被这些监军控制。最近还听说他们想四路出兵,计划在(农历)十月大举进攻。我私下观察,后梁兵聚在一起数量不少,但一分开就不多。希望陛下养精蓄锐,等他们分兵的时候,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从郓州直扑大梁,抓住他们的伪主,一个月之内,天下就能平定。” 庄宗听了非常高兴。
3/ 之后李存勖突袭灭梁,主要归功于康延孝的情报和郭崇韬的决策。后唐灭梁之后,康延孝官拜郑州防御使,被赐名李绍琛。为前后一致,避免误解,下文一律采用康延孝这个名字。
4/ 925年十一月,后唐讨蜀,任康延孝为先锋。他连下数城,攻取了绵州。蜀军切断了绵江上的浮桥。康延孝对招抚使李严说:‘我军远征千里,进入敌国,胜在速战速决。趁着对手胆怯的时候,只要能有百名骑兵通过鹿头关,敌军就会忙于投降而无暇抵抗。如果我们停下来修缮桥梁,必然要耽搁数日,这会让敌人有时间关闭关口做好防御准备,那胜负就难以预料了。’ 于是他与李严骑马渡江,跟随的士兵有千余人,进入鹿头关,攻下汉州(四川广汉),在那里驻扎了三天,后续部队才到达。前蜀大将王宗弼果然率众投降。
5/ 平定蜀地的头功应属康延孝。左厢马步军都指挥使董璋的地位在康延孝之下,却特别受到郭崇韬的器重。郭崇韬有军务时,只召董璋商议对策,而不问康延孝。康延孝大怒,责骂董璋说:‘我有平定蜀地的功劳,你们这些仆人只是跟随而已,反而在郭公门下低头听命。我身为都将,难道不能用军法斩了你吗?’董璋向郭崇韬诉苦,郭崇韬便解除了董璋的军职,上表任命他为东川节度使。康延孝更加愤怒,说:‘我冒着刀剑,克服险阻,才平定了两川,董璋有什么功劳却能得到节度使的旄节!’于是他去见郭崇韬,表示此事不可行。郭崇韬说:‘你反了吗?竟敢违抗我的节度!’康延孝害怕而退下。郭崇韬被杀后,康延孝对董璋说:‘你现在又去向谁低头了?’董璋请求宽恕才得以免祸。
6/ 之前孟知祥受李存勖派遣入蜀,接替西川节度使。郭崇韬被害后没几天,孟抵达成都,安抚将士军民。大概在二月下旬李继岌班师回朝,命令康延孝率领一万二千人殿后。同一时间,二月底宦官马彦珪从成都返回洛阳,李存勖给大家通报了郭崇韬的罪行,并把郭崇韬在洛阳的几个儿子全部杀害。一时舆论哗然。李存勖派宦官偷偷观察大家的反应,三月八号又下令杀死了自己的异母弟李存乂(郭崇韬的女婿)。另一位前后梁降将朱友谦被诬告是郭崇韬李存乂一党,也被杀害。朱友谦的儿子朱令德参与了伐蜀,现在遂州。李存勖派使者下诏给李继岌,命他立即诛杀朱令德。
7/ 康行军至武连(今四川广元)时,听说朱友谦被杀的消息。李继岌没有派遣殿后的康延孝去执行诛杀朱令德的命令,而是派了董璋。康延孝已经心生疑虑。而董璋经过康延孝的军队时,又不拜见康延孝。康延孝感到自己不被信任,集恐惧和愤怒于一身,对部下说:‘南平后梁,西取蜀地,所有的谋略都出自郭公,而冲锋陷阵、攻城破敌的功劳却是我。如今郭公已死,我还能活下去吗?朱友谦和我一样背叛后梁归顺后唐,朱友谦的祸事接下来就会轮到我了!’
8/ 康延孝手下的士兵大多是朱友谦的老部下,他们听说朱友谦被冤枉杀害,全家两百口人被诛杀,还有很多旧将跟着一起死了,个个都哭着跑到军营门口喊冤。三月二十五号,康延孝带着这帮人从剑阁掉头返回蜀地,自称奉诏取代孟知祥为西川节度使和三川制置使,等于自己当起了蜀地的老大。他还给蜀地的人发了一份檄文,没几天就聚集了五万人的队伍。
9/ 康延孝从剑阁调头时, 对李继岌谎称有河中军士造反需要平息。三月二十七日,有人报告李说康延孝把桔柏津(四川广元市西南昭化镇北白龙江注入嘉陵江处)的浮桥切断。李继岌意识到康延孝造反了,于是以任圜为副招讨使,带七千兵马,与都指挥使梁汉颙、监军李延安追讨之。
10/ 东川节度使董璋带着两万士兵驻扎在绵州,正好和任圜一起去讨伐康延孝。庄宗派了中使崔延琛到成都,结果半路上遇到了康延孝的军队。崔延琛骗康说:“我奉皇帝的命令来召孟知祥,你要是先别急着打,自己就能得到蜀地。”到了成都后,崔延琛劝孟知祥做好战斗和防守的准备。孟知祥于是下令挖壕沟、建栅栏,还派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带领四万士兵,骁锐指挥使李延厚带领两千人去讨伐康延孝。
11/ 任圜的军队在汉州追上了康延孝。康带兵出来迎战。招讨掌书记张砺建议任圜在后面埋伏精兵,用弱兵去引诱敌人,任圜同意了这个计划。他让董璋带着东川的弱兵先出战,然后假装败退。康延孝看不起任圜,觉得他只是个书生,又看到任圜后面的部队很弱,就全力追击。结果埋伏的精兵突然杀出,把康的军队打得大败,杀了好几千人。从那以后,康延孝退回汉州,关上城门不敢再出来。
12/ 汉州没有城墙和护城河,只用树木围起来当栅栏。四月二十三日,任圜带兵进攻这些木栅栏,放火把它们烧了。康延孝带着部队出来,在金雁桥迎战,战败,只带着十几个骑兵逃往绵竹,但还是被追上抓住了。孟知祥亲自到汉州慰劳军队,和任圜、董璋一起摆酒庆祝。他们把装着康延孝的囚车拉到酒席中间,孟知祥自己端了一大杯酒,隔着囚车递给康喝,还对他说:“你已经当上了节度使,又有平定蜀地的功劳,为什么还怕自己得不到富贵,非要落到被关进囚车的下场呢?”
13/ 康延孝回答说:“郭崇韬辅佐皇帝立下第一大功,兵不血刃就拿下了两川,可他一夜之间无罪被满门抄斩。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能保证自己的脑袋保得住啊!所以我不敢回朝廷。” 五月初魏王李继岌拿到康延孝后,就带着部队加倍赶路往东走。康延孝的囚车到凤翔的时候,被庄宗李存勖派来的宦官杀害,被害时间大概也就在五月十五日前后。因为康延孝的反叛,李继岌回程耽搁了接近四十天。
14/ 此前三月二十日魏博士兵皇甫晖挟持赵在礼在邺都(今河北邯郸附近)造反,四月二十号李嗣源被李存勖派去平乱,抵达邺都。 四月二十二号,李嗣源被乱军挟持入邺都,入城后对叛军谎称要出城募兵,又被放走。四月二十四日,李嗣源正式宣布造反。五月三号李存勖亲自带兵离开洛阳,讨伐李嗣源。五月十二号李存勖在汴州附近受阻回师。五月十五号丁丑,李存勖死于兴教门之变。 魏王李继岌五月二十日才到兴平(陕西咸阳),正常情况下五月底之前可以到洛阳,如果没有康延孝一事耽误,四月二十号甚至更早,几万大军就可以回到洛阳 (成都到洛阳单纯行军40到60天)。那么去邺都平乱的可能就不是李嗣源。或者即使李嗣源造反,其它骑墙的地方藩镇也会因为洛阳还有重兵,不敢轻易迅速倒向李嗣源.
15/ 在 926年初李存勖治下的后唐,各种势力互相制衡,错综复杂。郭崇韬是系统稳定的第一个安全阀门,李从乂是第二个安全阀门,朱友谦是第三个安全阀门,康延孝是第四个安全阀门。李只注意自己主观的短期安全需要,因为小的猜疑而粗暴的诛杀功臣全家,完全不考虑之后迅速放大的连锁反应,不断破坏系统的安全阀门,他的最终崩溃是数学上的必然。
下集接着讲任圜。
大家都是普通人 (四) 任圜
(史书上对各种重大事件的日期记载,常有错误和自相矛盾之处。笔者只能根据上下文推算出最合理的时间段。如涉及具体日期,默认均采用阳历(儒略历),误差大约在正负十天之内。)
1/ 任圜,京兆三原(今陕西咸阳市三原县)人, 估计出生年份在885年前后。其祖父任清,曾任成都少尹。其父任茂宏,为避战乱迁居太原,被任命为西河令。任茂宏有五个儿子,个个风采出众,气质不凡。武皇(李克用)非常赏识他们,将宗室之女嫁给任圜为妻,任圜历任代州、宪州两郡刺史。
2/ 李嗣昭(李克用的养子)在晋阳统领军队,与任圜交往甚密。后来李嗣昭镇守泽州、潞州,李嗣昭和庄宗李存勖之间有些小矛盾,任圜奉命往来于双方之间,常常从中调停申辩,最终促成双方和睦相处。922年五月常山之战中,李嗣昭为主帅,战死于军中,任圜代为统领事务,号令严整,敌人毫无察觉。当年秋天,任圜再次率领上党之师攻打常山(今河北正定),城中万余人突然突围而出,大将孙文进战死,敌军逼近我军。任圜指挥骑兵迎击,颇有斩获。他以祸福之理晓谕常山城中之人,镇州(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相信了他的劝说,派人请求投降。等到常山城破,除诛杀首要罪魁外,其余官吏的家属皆得以保全,这也是任圜的庇护之功。
3/ 923年,郭崇韬兼领成德军节度使,改任任圜为行军司马。任圜与郭崇韬素来关系良好,郭崇韬因此将镇州的事务托付给他,但任圜多有不同意见,常常违背郭崇韬的安排。起初,任圜的推官张彭为人狡诈贪婪,任圜未能察觉,反而信任他,许多事情被张彭出卖。等到郭崇韬接管镇州时,张彭为任圜策划隐瞒公廨的钱财。庄宗(李存勖)派遣宦官来挑选原赵王时期的宫女百余人,其中有一位许氏女子尤为美貌,张彭贿赂看守者将她藏匿起来。后来此事暴露,朝廷召张彭到京师问罪,张彭害怕,便将之前隐瞒的公款账簿全部献给郭崇韬。郭崇韬因此非常感激张彭,没有杀他,但由此与任圜产生了嫌隙。925年,任圜被罢免行军司马之职,担任工部尚书。
4/ 925年底,任圜随郭崇韬和李继岌等人参与伐蜀。上一集曾讲过,926年三月伐蜀结束回师时,任圜在平定康延孝之乱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也因此在路上耽误了四十天左右的时间。魏王李继岌在前面带着数千人赶路回洛阳,大约在五月二十五日前后欲渡渭河,西都留守张抃断浮桥,不让过。于是他们沿着渭河往东走,到了陕西渭南。此时身边军士已经知道李存勖被害,四散离去。李继岌周围只剩几个随从。他不知道后面的任圜还有多远,也不知道任圜等人是否会对他继续效忠。一个十七岁的没有经验的小孩,此时绝望自杀。任圜带领大部队在后面,估计和李继岌还有十天左右的行军距离。等任圜赶到后,将李继岌就地好生安葬。
5/ 李存勖五月十五日死于兴教门之变,两天后李嗣源大军就进入洛阳。理论上任圜应当效忠于李存勖和他的儿子李继岌,他手下还有两万六千人的大军,如果五月十五日之前回到洛阳,那么李嗣源能否夺位还是一个问号。但等到任圜收到消息时(五月二十五日之后),李嗣源早已入洛阳,百官已经在劝进,也就只能接受即成事实了。六月三日李嗣源正式即位称帝,是为后唐明宗。六月十号,任圜带着大军回到洛阳,向李嗣源通报了李继岌的死情。此时李嗣源新立,位置还不稳固,对任圜的归附,应当是感激和忌惮兼有之。
6/ 明宗李嗣源即位后,安重诲作为枢密使(这个职位一般有两个人)控制军政。安跟随明宗多年,深受信任,实际影响力最大。明宗想任命任圜为宰相(朝廷一般同时有3到5位宰相,当时前朝宰相豆卢革和卢说还在位),但安重诲不愿让任圜独揽大权,便向另一个枢密使孔循询问意见。孔循曾效力于后梁,与郑珏交好,于是推荐说郑珏是故后梁宰相,性格谨慎且为人长者。于是明宗任命郑珏和任圜并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宰相)。任圜仍然兼判三司(户部、度支、盐铁三司,负责财政事务)。任圜忧国如家,精心选拔贤能俊才,杜绝侥幸取巧之人,一年之间,国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初步建立。任圜觉得自己平定蜀地有功,李嗣源初上位时自己虽然统领两万多大军归来,也没搞事,因此在朝堂上常常直抒胸臆,当仁不让,以天下为己任,但惹得安重诲对他心生忌惮。
7/ 926年八月宰相豆卢革、韦说获罪贬官,大臣们商议任命新的宰相,枢密使孔循不愿让河朔人担任宰相之位。任圜想推举李琪为宰相,但郑珏向来与李琪不和,孔循也厌恶李琪,对安重诲说:“李琪并非没有才学,只是品行不端正。朝中舆论认为崔协更合适。”安重诲同意此看法,于是上奏选任宰相。明宗问:“谁合适?”安重诲便推荐了崔协。任圜上奏说:“安重诲被人蒙蔽,像崔协这样的人,识字不多,时人称他为‘没字碑’。我之前因不学无术而被提拔,已被天下人耻笑,怎么能让中书省内再多一个笑柄!”
8/ 朝会结束后,宰臣和枢密使在中兴殿的廊下休息,孔循拂袖离去,愤怒地说:“天下大事,一是任圜说了算,二是任圜说了算。崔协除非暴死,否则迟早会坐上这个位置。”安重诲私下对任圜说:“如今宰相之位空缺,崔协暂时可以吗?”任圜回答:“朝廷有李琪这样的人,学识通天,世代簪缨,论才华与技艺,可抵挡当代百人。然而谗人巧妙阻挠,嫉妒他的才能。如果舍弃李琪而选崔协,就像丢弃珍贵的苏合香丸,去捡粪虫堆的粪球。”安重诲听后笑着作罢。然而,安重诲与孔循同职,孔循每天都在说李琪的短处、崔协的长处,因此安重诲最终还是听从了孔循的意见。
9/ 按照旧例,使臣出使四方时,都由宰相控制的户部发放路券。927年六月,安重诲上奏请求由自己控制的内廷直接发放。任圜以旧例为由争辩,但未能成功,于是与安重诲在皇帝面前展开激烈争论,任圜言辞和神色都极为严厉。明宗李嗣源退朝后,后宫的嫔妃上前询问:‘与安重诲争论的人是谁?’ 明宗回答说:‘是宰相。’ 宫人禀奏说:‘我在长安时,见宰相奏事,从未如此激烈,恐怕是轻视陛下了!’明宗因此心中不悦。而使臣的路券最终还是由内廷发放,任圜更加愤怒沮丧。
10/ 安重诲曾到访任圜家中,任圜请出歌妓招待,这位歌妓善歌且容貌美丽,安重诲想要她,任圜不肯给,两人因此更加互相厌恶。
11/ 任圜感到不被信任,在权力斗争中愈发觉得不安。七月二十三日(丙戍),请求辞职退休,退居到磁州(今河北磁县)。 八月,明宗因为一年前和荆南节度使高季兴的一桩旧事,迁怒赐死早已被贬的前朝宰相豆卢革、韦说。
12/ 十一月十三日(乙酉),宣武节度使朱守殷在汴州反叛。四天之后,叛乱被平定,朱守殷自杀。有人对安重诲说:“那些失去官职流落在外的人,趁着贼寇尚未平定,或许会兴风作浪,不如除掉他们。”安重诲认为有理,便上奏派使者赐任圜死。端明殿学士赵凤哭着对安重诲说:“任圜是义士,怎会谋反!您滥用刑罚如此,怎能辅佐国家!” 十一月二十三日(乙未)使者到达磁州时,任圜正聚集家族亲人畅饮,接旨后从容赴死。这离他退休辞职只有四个月,离他在926年六月从西川带领两万大军返回洛阳,归顺李嗣源的时间,只有17个月。明宗李嗣源后来下诏书,指责任圜与朱守殷通信,言辞中涉及怨望之情。
下集接着讲安重诲。
大家都是普通人 (五) 安重诲
1/ 安重诲,出生年份大约在 880-885年之间。其祖先原本是北部豪族首领。其父安福迁为河东将领,在 897年河东军对抗朱温,救援天平军节度使朱瑄的战斗中,死于郓州。重诲年少时便在后唐明宗李嗣源左右侍奉,深受信任。明宗镇守邢州时他为中门使。 926年四月邺都之变时,他和霍彦威,石敬瑭三人辅佐明宗李嗣源造反夺位的功劳尤为突出。明宗即位后,安重诲被任命为枢密使。
2/ 926年五月庄宗李存勖身死之后,他的弟弟存纪、存确藏匿在南山一户民家,有人向安重诲告密。重诲说:“皇上(明宗)已下诏寻访,以皇帝的仁德,必定不会加害他们,不如暗中下令杀死他们。”于是在民家将二人杀害。后来明宗得知此事,严厉责骂重诲,并为此事伤心惋惜了许久。
3/ 明宗本为胡人,是个文盲,刚即位时,四方上呈的奏章,多由安重诲宣读,这实际上给了安重诲控制明宗信息管道和篡改旨意的空间。安重诲担任机密要职,无论事务大小皆参与决断,权势震动天下。虽然他尽忠职守、时有补益,但恃功自傲,独断专行.
4/ 安重诲一次出行,经过御史台门时,殿直马延误冲其前导,安大怒,当即在台门斩杀马延,随后才上奏。安重诲因斩杀马延一事,请求颁布敕令处置,明宗不得已同意,从此御史和谏官无人敢再进言。
5/ 当时四方奏报事务,皆先呈报安重诲,再上达皇帝。河南县进献一株一茎五穗的嘉禾,安重诲看后说:“这是假的。”便鞭笞献禾之人后将其遣返。夏州李仁福进献白鹰,安重诲拒绝接受,次日上奏说:“陛下已下诏禁止天下进献鹰鹞,而李仁福违诏献鹰,臣已将其退回。”安重诲离开后,明宗暗中派人将白鹰取回。某日,明宗在西郊验看白鹰,告诫左右:“不要让安重诲知道!”宿州进献白兔,安重诲说:“兔子阴险狡诈,即使是白的又有何用!”便拒绝接受且不上奏。
6/ 明宗为人虽宽厚,但因是胡人出身,杀伐果断。马牧军使田令方所牧养的马匹瘦弱且多死亡,被弹劾应处死,安重诲劝谏说:“若让天下人听说因马匹之事杀一名军使,岂不是贵畜贱人。”田令方因此得以减免死罪。明宗曾派遣回鹘使者侯三快马传信至回鹘国,侯三到达醴泉县,该地偏僻,缺乏驿马,县令刘知章外出狩猎,未能及时提供马匹,侯三立即上报。明宗大怒,将刘知章锁押至京师要处死,安重诲从容进言,刘知章免于一死。安重诲尽忠补益之处,也多属此类。
7/ 927年十月,明宗对安重诲说:“近日听说(皇长子)李从荣的左右有人诈称朕的旨意,命令不接待儒生,称儒生多懦弱,恐影响从荣志向。朕刚刚得知此事,颇为震惊。我原以为从荣年幼,前往镇守大藩,故先以儒雅教导,依靠其辅佐。如今听到这种奸诈小人的言论,哪里是我所期望的!”准备审问并处死说出此言的人,安重诲说:“若立即行刑,恐怕从荣的宾客随从难以相处,暂且严加告诫即可。”于是此事作罢。
8/ 927年十一月安重诲派人假传皇帝的旨意,到任圜的家中将其杀死,然后才向皇帝报告,诬陷任圜与朱守殷勾结谋反。明宗李嗣源对此无法深究,也无力责问。安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于是将(任圜以前掌管的)三司积欠的二百多万债务(也可能是税赋)拿出来,请求免除这些欠款,希望以此讨好百姓,堵住众口。明宗迫不得已,只好下诏免除这些债务。安擅自掌权、作威作福的事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9/ 李从璨,是明宗的侄子(也有说是儿子)。性格刚直,喜好交友,慷慨疏财, 时任右卫大将军。当时安重诲掌权,李从璨不服他,安重诲对他心存忌惮。929年四月,明宗巡幸汴州时,留李从璨担任大内皇城使。李从璨在会节园召集宾友饮宴,酒酣后戏登御榻。安重诲上奏请求诛杀他。明宗下诏贬李从璨为房州司户参军,后赐死。
10/ 钱镠占据两浙地区,自称兼有吴越之地并称王。从后梁到后唐庄宗时期,朝廷对他一直礼遇,仅以羁縻的方式(表面上承认其地位,但实际上只是笼络)维持君臣关系。明宗即位后,钱镠派遣使者前往京师洛阳朝见,并给安重诲写了一封信,但信中的礼节显得怠慢。安重诲很生气,但一时无法发作,于是派亲信韩玫和副供奉官乌昭遇再次出使吴越,前往钱镠处。韩玫仗着安重诲的权势,多次欺辱乌昭遇,甚至在醉酒后用马鞭打他。钱镠想要将此事上奏朝廷,但乌昭遇认为这会让国家蒙羞,极力劝阻。等到韩玫返回后,他反而向安重诲诬告乌昭遇,说,“乌昭遇见到钱镠时,行礼舞蹈,称臣屈膝,还私下将朝廷的事务泄露给钱镠。”乌昭遇下狱处死。929年十月,朝廷下诏削夺钱镠的官爵,改以太师的身份让他退休。此后钱氏家族与后唐断交。
11/ 此前,李从珂(李嗣源的养子)在枢密使安重诲位于常山的宅邸时,因宴席上杯盘失和,用拳头击打安重诲的头部,打中他的发簪,重诲得以逃脱。从珂虽后悔并致歉,但安重诲始终对此怀恨在心。后来李从珂镇守河中时,安重诲得知他出入时间不固定,便假传中旨,命令牙将杨彦温在他出城后关闭城门不予接纳。930年五月,李从珂在黄龙庄检阅马匹,杨彦温在他出城后就关闭城门不让再进。李派人询问原因,杨彦温说:“这是枢密院的指令,请相公入朝,此城不可进入。” 五代时节度使如果未经皇帝征召而私自入朝,会被误解为要造反,这实际上是安重诲给李从珂下的套,要把他弄死。李从珂停留于虞乡并上报朝廷,五天后(壬寅)明宗下诏令从珂返回京城,派遣药彦稠率兵讨伐杨彦温,并特别要求一定要活捉杨彦温以亲自审问事情的原委。药彦稠为了迎合安重诲要灭口杨彦温的心思,九天后杀死杨彦温而归。明宗因药彦稠未能活捉杨彦温而大怒,但终未治罪。数日后,安重诲以李从珂失守为由,暗示宰相上奏依法处置,明宗对此不悦。安重诲又亲自上奏,明宗说:“朕做小将校时,家中衣食不足,靠这个孩子挑石灰、收马粪养活家人,才有今日贵为天子,却不能庇护一个孩子!你要执行朝典,朕不明白你的意图,你们快退下,让他回私宅闲居。”于是下诏令李从珂返回清化里宅第,不参与朝政。李从珂仍惧怕安重诲多方陷害,只得每日诵读佛经暗中祈祷。
12/ 927年底明宗前往汴州时,安重诲建议趁此机会讨伐吴国(南吴),但明宗对此感到为难。 不愿轻易出兵。后来,户部尚书李鏻得到吴国密探的消息,密探说:“徐知诰(南吴权臣徐温养子,南唐第一任皇帝)想要献出吴国,归附后唐称臣,愿意得到安重诲的一句话作为信物。”李鏻便带着这个密探去见安重诲。安重诲听后非常高兴,认为这个计划可行,于是将一条价值一千贯钱的玉带交给密探,让密探送给徐知诰作为信物。起初,安重诲完全没有将此事上报明宗。后来过了一年多,徐知诰那边始终没有回应,安重诲才上奏朝廷,将李鏻贬为行军司马。
13/ 930年九月, 捧圣都军使李行德和十将张俭告发了一件变故,他们说:“枢密承旨李虔徽曾对他的门客边彦温说:‘安重诲私下招募士兵,修缮盔甲武器,打算亲自讨伐吴国(南吴),而且还与密探私下勾结。’” 明宗起初对此颇为怀疑,向侍卫都指挥使安众进、药彦稠询问此事,二人说:“这是奸人想离间陛下与旧臣的关系罢了。安重诲侍奉陛下三十年,幸而富贵,为何要谋反!臣等愿以宗族担保他”。明宗便将边彦温的话告诉了安重诲,并在朝堂上当面责问边彦温。边彦温承认自己所说全是谎言。于是君臣(明宗与安重诲)相对而泣,感慨万千。明宗诛杀边彦温。
14/ 曾在三年前痛斥安重诲滥用职权陷害任圜的赵凤,此时已经是宰相。边彦温被杀几天后,赵凤启奏:“臣听说有奸人诬陷安重诲。”明宗说:“这是小事,朕已处理,卿不必多问。”赵凤说:“臣所闻之事,关乎国家利害,陛下不可视为小事。”他指着殿堂说:“这座殿堂之所以庄严宏伟,是因栋梁柱石的支撑,若折断一根栋梁,拆去一根柱石,殿堂就会倾塌。大臣是国家的栋梁柱石,安重诲从微贱出身,历经艰险,辅佐陛下成为中兴之主,怎能让奸人动摇!”明宗改变神色,向他致谢说:“卿说得对。”于是下令把边彦温,李行德和张俭三家满门抄斩。
15/ 安重诲长期独揽大权,朝野内外对他不满的人众多。明宗的宠妃王德妃及武德使孟汉琼逐渐掌权,多次在皇帝面前诋毁安重诲。安重诲内心忧惧,上表请求辞去枢密要职,明宗说:“朕对你并无猜疑,诬陷你的人朕已诛杀,你何必如此?”930年十月,安重诲再次当面奏道:“臣出身寒微,能位居此职,忽被人诬告谋反,若非陛下圣明,臣早已无后。由臣才薄任重,恐终难平息流言,愿赐臣一镇,以保全余生。” 明宗不允。安一再请求,明宗怒道:“让你走,朕不愁无人可用!” 后来此事在赵凤等人劝解下搁置。
16/ 当初,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要占据蜀地自立时,上表请求迁徙洛阳的家属到成都。安重诲拒绝了他的请求。孟知祥说:“我明白了。”于是暗中送百两黄金 (2025年市价 32万美元)作为贿赂,重诲欣然接受并上奏朝廷,明宗下诏允许。家属到达后,孟知祥对僚属笑着说:“天下人听说枢密使,都以为是天底下无与伦比的人物,谁知只用这百两黄金就搞定了,也没什么可怕的。”
17/ 孟知祥镇守西川,董璋镇守东川,二人皆有异心。安重诲对他们事事加以限制,凡两川守将的更换,多选用自己亲信之人,并必派精兵随行,逐渐分派到各州戍守,以备缓急之需。孟知祥和董璋察觉后,更加不安。安重诲派遣李严为西川监军去成都,孟知祥大怒,927年二月斩杀李严,并上奏诬告李严,迫使朝廷接受这个苦果;安重诲又分阆州设保宁军,任命李仁矩为节度使以制约董璋,并削减其辖地,930年十月董璋率兵杀死李仁矩,正式反叛。
18/ 董璋反叛后,930年十月朝廷派遣石敬瑭讨伐。蜀地道路险阻,粮食运输极为艰难,每运送一石粮食,仅能送达一斗。潼关以西,百姓因运输之苦不堪忍受,纷纷逃亡山林,聚为盗贼。明宗对安重诲说:“事态如此,朕当亲自前往。”安重诲说:“这是臣的责任。” 931年一月安重诲亲自前往蜀地。关西百姓听说安重诲到来,恐惧不安。安重诲每日奔驰数百里,督促粮运,日夜不停,沿途倒毙于道路之人不计其数。当时明宗已疏远安重诲,石敬瑭本就不愿西征,等安重诲离开明宗身边后,石才敢于多次上表陈述,认为蜀地不可讨伐,明宗颇为赞同。
19/ 安重诲到达凤翔,先前受过他排挤的节度使朱弘昭非常周到小心的接待他,命令老婆儿子奉上食器侍奉。重诲被朱的恭顺迷惑,开始掏心掏肺,“前些日子有人诽谤构陷,幸赖皇上明鉴,我才勉强保全家族。” 说得泪流满面。朱弘昭敏锐的感觉到安已经失势,派人上奏:“安重诲心怀怨望,口出恶言,不宜让他前往行营,恐怕他会夺取石敬瑭的兵权。”而宣徽使孟汉琼从西面返回,汇报关西老百姓在安重诲压迫之下的恐惧,弹劾安重诲的过错。重诲已到三泉(今陕西汉中),又被命令返回京城。再次经过凤翔时,朱宏昭拒绝接纳,重诲恐惧,急忙骑马奔赴京城。还没抵达,便接到敕令,罢免其枢密使的职务,任命为河中节度使,这时已是三月。
20/ 安重诲被罢免后,迎合上意之人争相寻其过失。宦官安希伦因与安重诲私交甚密,常为重诲暗中探察宫中动静,事发后被处死于市。 史书中没有交代安希伦窥探内廷动向的细节,但这大概是让明宗对安重诲动杀机的最后一根稻草。安重诲内心不安,六月份请求辞官退休, 很快被批准。 931年七月,朝廷任命李从璋为河中节度使,并派遣药彦稠率兵前往河中,以防备变故。
21/ 敕令刚下,他的儿子安崇赞、安崇绪赶回河中。两子刚到时,重诲惊骇地说:“你们怎么来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不是你们的主意,是他人指使你们来的。我只有以一死报效国家,还有什么可说的!” 于是把两个儿子送还京师,两人到了陕州,就被关到牢里。
22/ 次日,朝廷派的宦官到来,见重诲后,痛哭良久。重诲说:“你只管说明原因,不要过于怜悯我。”中使说:“有人说您据城有异心,朝廷派药彦稠带兵就要来了!”重诲说:“我一死尚不足以抵罪,已辜负君王和亲人,怎敢怀有异心,贸然让朝廷兴师动众,加重皇上的日夜操劳,那我的罪过就更大了!”
23/ 李从璋到河中后,亲自率领甲士包围安重诲宅第,并在庭院中向重诲行拜礼。重诲走下台阶迎拜,说:“太傅太过礼了。”正低头行拜时,李从璋用木棒击其头部。重诲说:“我死无怨,只恨未能为朝廷诛杀潞王(李从珂),他日必将成为朝廷大患。”言毕气绝。
24/ 安重诲的妻子惊慌跑来抱住他,喊道:“令公死也不迟,太傅为何如此急切!”李从璋又击碎重诲妻子的头部,并剥去他们的衣服,夫妻二人赤身裸体倒在廊下,血流满地。次日,副使和判官向李从璋请求,用衣服覆盖尸体,苦苦哀求才获准。李从璋清点重诲家财,仅得数千贯钱。史书中没有交代当年孟知祥贿赂安的一百两黄金到哪里去了,估计要么是被挥霍掉,要么是被抄家的官员私分。
25/ 明宗在安重诲死后下诏,历数他的几个罪状:断绝与钱镠的关系,推行政策导致孟知祥董璋反叛,以及提议伐吴。他的两个儿子被处死,其余子孙皆获赦免。安重诲获罪,群臣无人敢为其辩护,唯独赵凤多次称颂安重诲的忠诚。明宗认为赵凤结党营私,将其罢免,改任安国军节度使。
下集接着讲李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