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大家都是普通人

2025年3月18日 11:56:43

五代十国的历史太精彩了,想写一篇杂文,题目叫 “大家都是普通人”, 历数五代时期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轨迹。把这些轨迹理清了,就是把人性的各种特点理清了。

李振
郭崇韬
康延孝
段凝
任圜
安重诲
朱弘诏
安从进
安重荣
杜重威
苏逢吉
李守贞
李重进

(本文所有信息均和原始资料核对,包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力求精准。原始资料偶尔有自相矛盾,或者明显数据错误之处,笔者做了纠正和调整)

1 李振

1/ 李振是唐潞州节度使李抱真的曾孙。他的出生时间估计在 850年前后。李振年轻时屡次考科举不中, 后选择从军。大概在897-899年之间,李振从禁军将领被朝廷改任为台州刺史,路上遭遇浙江东部盗贼盘踞无法就任,于是西归。路过汴梁见到宣武节度使朱温,相谈甚欢,朱温欣赏他的才干,收其为幕僚。

2/ 900年十月宦官刘季述把唐昭宗囚禁,并杀害多名宫人。立太子李裕即位,尊昭宗为太上皇。刘季述忌惮朱温是其周边最大的藩镇,为了让朱温不掺和,派养子刘希度来汴梁,希望朱温支持废立,以后可把唐朝的社稷献给朱温;又派供奉官李奉本等人假传太上皇的退位诏书带给朱温。李振进言道,“如今宦官幽禁羞辱天子,若不能讨伐,就无法号令诸侯。走正道才能建立大功”。朱温接受李振的建议,把刘季述派的使者拘禁,请李振带命回长安,与宰相商议回复正统。不久刘季述被诛杀,昭宗复位。朱温握着李振的手说,“你的谋略真是我的本意,苍天可鉴!”从此更器重他。

3/ 901年宦官韩全诲劫持昭宗到凤翔,宰相崔胤召朱温围攻凤翔一年多。凤翔节度使李茂贞 903年初被迫将唐昭宗交还给朱温控制。 904年初朱温强迫唐昭宗从长安迁都到洛阳,唐朝朝廷此后完全落入朱温掌控之中。李振每自汴州入洛阳,朝中必有人被贬官或流放,因此唐朝大臣称他为“鸱鸮” (凶狠的恶鸟)。李振在洛阳颐指气使,旁若无人。结党攀附他的人被破格提拔,私下反对他的人被贬斥。

4/ 904年九月,朱溫派遣养子朱友恭 (原名李彦威)等人前往洛陽杀害了唐昭宗。昭宗死后朱温问李振如何处理朱友恭等人。李振说,“当年司马昭令手下的成济杀害了魏国君主曹髦 (241-260),然后又诛杀了成济,不然怎么堵得住天下人的口?” 等昭宗死讯传来时,朱温假裝惊骇,倒地大哭說,“奴輩負我,让我被惡名于后世邪。” 后流放朱友恭等人到岭南,杀之。

5/ 905年,朱温想让他的宠信小吏张廷范当太常卿。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裴枢 (841-905)反对,说太常卿这个职位向来是由清正高洁的人担任的,张廷范不过是梁王(朱温)手下的客将,不合适。朱温听了非常生气,说:‘我一直觉得裴枢是个老实厚道、不搞浮夸的人,现在怎么也这样了!’

6/ 905年5月,天上出现了彗星,从西北方向扫过文昌、轩辕、天市等星宿 (此乃国际天文学界认定的 C/905 K1 彗星,近日点为905年四月26日,近日点距离 0.2个天文单位, 当年五月底到六月初天空清晰可见,同期英国也有观察的历史纪录)。宰相柳璨为了讨好朱温,把不吉祥的天象推到裴枢等七个大臣身上。

7/ 905年7月,裴枢、静海 (唐朝在越南北部设置的藩镇) 节度使独孤损、右仆射崔远、守太保致仕(相当于荣誉资政大臣)赵崇凝、兵部侍郎王赞、工部尚书王溥、吏部尚书陆扆七人,都被无罪贬官。朱温在李振的鼓动下,借口给这些外放官员饯行,把他们集中于滑州(现河南滑县) 白马驿, 再突然袭击,将其全部杀害,把尸体扔到黄河里,史称“白马驿之祸”。

8/ 李振年轻时屡次考科举不中,对科举这个规则不公正的游戏,和在游戏中受益并把持话语权的前朝文人极为痛恨。左仆射裴樞常以清流自居。李振对朱温说:“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之后那些忠于唐朝不肯依附朱温的人,被贬谪处死的多达几百人,朝廷因此变得空荡荡。

9/ 907年六月朱温正式篡唐称帝,国号为梁。912年七月朱温病重时被儿子朱友珪杀害夺位。913年二月,朱温的另外一个儿子朱友贞,和其他大臣合谋,率禁军数千人入宫,杀死朱友珪。混乱之中李振也受了伤。915年康王朱友敬试图行刺朱友贞未遂。此后朱友贞只和他核心小圈子的赵岩张汉杰等人商议大事,前朝老臣都被边缘化。李振后来也常常称病回避事务,最后一年一直在家闲居。

10/ 923年11月,后唐庄宗李存勖攻下汴州灭梁,朱友贞自杀。之后李存勖下诏赦免后梁的群臣。李振先去找到了另一位后梁老臣敬翔,高兴的对他说,“有诏书清洗我们的罪过,现在去朝见新君主吧。” 邀请敬翔一块去。次日天亮时,敬翔身边人报告说,“李振已经入朝了”。敬翔叹息道,“李振枉为大丈夫了!还有何脸面走进梁朝建国门呢?”, 然后上吊自杀了。

11/ 李振拜见了李存勖,数说自己的罪过,屈膝低头,没有了二十年前在洛阳令唐廷官员丧胆的威风。后唐重臣郭崇韬指着李振对别人说:“人们说李振是一代奇才,我今天见了他,就是个普通人而已!” (人言李振一代奇才,吾今见之,乃常人尔!)

12/ 后梁降将段凝给李存勖身边的伶人和李的爱妾刘氏行贿,保下性命,后又升官。段恶人先告状,弹劾一些梁朝旧臣。于是李存勖下诏,“敬翔,李振首佐朱温,共倾唐祚;与赵岩等并族诛于市”。

(下集继续讲郭崇韬)

王川:大家都是普通人 ( 二 ) 郭崇韬

(本文所有信息均和原始资料核对,包括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 力求精准。原始资料偶尔有自相矛盾,或者明显数据错误之处,笔者做了纠正和调整。文中的月份都是根据史书中的阴历折算出阳历的数字)

1/ 郭崇韬大约出生于865年,代州雁门(在山西境内)人,聪明敏捷,能言善辩。李克用(李存勖的父亲)的女婿孟知祥把他推荐给晋王李存勖做中门使 (相当于首席幕僚,机要办公室主任),深受李的信任。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称帝登基,任命郭崇韬为兵部尚书和枢密使。

2/ 923年九月后梁大将段凝在酸枣(今河南延津)掘开黄河水,制造黄泛区,以阻拦唐军南下,名曰“护驾水”。后梁将领康延孝不满主将段凝奸邪,皇帝朱友贞懦弱,率几百骑兵投奔到后唐,先去见了郭崇韬。郭崇韬把他请进内室详谈,彻底摸清了后梁的底细。康延孝披露了后梁准备发四路大军进攻后唐的计划。自从后唐在德胜 (今河南濮阳)失利后,后梁的军队每天都在澶州、相州一带掠夺,攻占了黎阳和卫州。而后唐李继韬则带着泽州和潞州叛投后梁,契丹也多次侵犯幽州和涿州。十一月庄宗(李存勖)召集问手下将领们怎么办。大家都说:“唐军拿下了郓州(今山东菏泽),但在黄河南边不好守。不如把郓州让给梁,然后往西拿下卫州和黎阳,以黄河为界,跟梁约定停战,互不进攻,这样还能留点后手。”

3/ 庄宗召来郭崇韬问计。郭说:“将士们打了十几年仗累得不行,老百姓运粮送物资也苦不堪言。现在好不容易拿下郓州,却守不住就扔了,就算想拿黄河当边界,谁来给您守住啊?再说唐军没丢德胜之前,四方的商人和税收都往这儿涌,柴草粮食堆得像山。自从丢了南城,只能守着杨刘,路上运东西折腾来折腾去,损失了一大半。魏州和博州这五个州,今年秋收也不好,把老百姓榨干也凑不够几个月的粮,这时哪还能拖着不打?自从康延孝投奔过来,我摸清了梁的虚实,这是天要灭梁的时候啊!陛下不如分兵守住魏州,保住杨刘,然后从郓州直扑梁的老巢,不出半个月,天下就平定了!”

4/ 接着庄宗问了司天监(负责占卜的官员),他们说:“今年不宜用兵。”郭崇韬反驳道:“古代派将领出征,都是凿开凶门出发。何况咱们计划已定,哪能信这些小道说法!”庄宗当天就下令全军,把家眷安置在魏州,连夜渡过杨刘(今山东东阿),从郓州突袭汴州,八天就灭了后梁。庄宗把功劳归于郭崇韬,赏他铁券(免死金牌),而郭崇韬从没亲自上过战场,全凭谋略成了头号功臣。

5/ 刚收复汴州洛阳时,郭崇韬接受了一些贿赂和礼物。亲朋好友劝他注意,他说:“到了后梁,送礼行贿已经成了风气。如今地方上的藩镇诸侯,很多都是后梁的旧将,这些人当年都是我们曾经的敌人。如今改头换面,成了我们这边的人,如果我坚决拒绝他们的请求,会不会让他们害怕呢?我把这些东西藏在家里,跟放在国库里也没什么区别。”到了郊祭的时候,郭崇韬把家里的财物全部捐出来,用来补助赏赐军队。一些近臣劝庄宗把各地的贡品珍宝存入内库,珍贵货物堆积如山,而朝廷公库的钱却不够赏赐军队。郭崇韬上奏请求动用内库的财富来帮忙,但庄宗舍不得,开始追求奢华享乐。

6/ 925年夏天特别热。庄宗李存勖想修高楼避暑,担心郭崇韬劝阻,就派人去对郭崇韬说:“我之前在黄河边上,跟敌人对阵,行宫又低又潮湿,穿着铠甲骑马作战,却总觉得凉快。现在安稳地住在深宫里,反而受不了这暑气,怎么回事?” 郭崇韬回答说:“陛下以前在黄河边上,汴州的敌人还没平定,您废寝忘食,心思都在战场上,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都不放在心上。现在敌人已经平定,中原没有战事,您开始放纵耳目的享乐,不再操心战斗,即使有百尺高台、九重宽殿,也没法让您忘记今天的暑热。我希望陛下回想创业时的艰难岁月,那么现在的暑气,坐着就能变成清凉。”庄宗听后沉默不语。后来手下人还是继续造楼。郭崇韬再次上奏说:“宫里大兴土木,每天都花不少钱,现在正赶上灾荒年头,请求暂时停工。”庄宗不听。

7/ 郭崇韬觉得自己权势太大,担心被人算计。他对几个儿子说:“我辅佐皇上,大事都办成了,现在却被一群小人排挤诋毁,我想避开这些,归隐养老。”他的儿子郭廷说等人劝他说:“父亲您的功名到了这个地步,一旦失去权势,就像是神龙离开了水面,会被蝼蚁控制,您要好好想想。”他的门生和旧部下也对他说:“侍中您的功勋是第一的,虽然有些官员嫉妒,但他们暂时还动摇不了您。现在应该坚决辞去枢密院的职务,皇上肯定不会同意,这样您就有了推辞的名声,也能堵住那些诽谤的嘴。魏国夫人刘氏很受宠爱,但皇后之位还没定下来,您可以推动册封大礼,皇上心里肯定高兴。有了刘氏在宫里的帮助,那些宦官还能把您怎么样!”郭崇韬觉得有道理,于是三次上奏坚决辞去枢密使的职位,庄宗下了优厚的诏书没同意。郭崇韬就秘密上奏请求立魏国夫人刘氏为皇后,又上奏了二十五条关于时务利弊的建议,很得人心;他还请求撤销枢密院的事务,把权力归还给原来的部门,以减轻自己的权势。但宦官们还是不停地造谣中伤他。

8/ 正巧客省使李严从蜀地出使回来,说王衍(前蜀皇帝)的形势可以利用,庄宗李存勖就和郭崇韬商讨伐蜀。郭崇韬觉得自己被宦官排挤,想通过建立大功来压制他们,上奏说:“我考虑魏王李继岌 (李存勖 和刘皇后的儿子,不满 17岁)德望日益增高,但还没有显著的功绩,应以亲王身份任命他为元帅,讨蜀以建立威望。”庄宗于是任命李继岌为都统,郭崇韬为招讨使。925年11月初,郭崇韬率六万亲军伐蜀,康延孝为前锋。

9/ 郭崇韬掌权后,对阶层和出身开始注意区分。他开始标榜自己的出身,对外号称是郭子仪第四代后裔,伐蜀之前到兴平专门去参拜郭子仪的墓地。有才干的旧僚想请郭帮忙提拔,但郭答复说因其不出身于门阀,骤然提拔怕被名门望族嘲笑,拒绝帮助。他曾经对李继崴说,“蜀地平定之后,您将成为太子,等到千秋万岁之后,神器在握,应尽除宦官,优待士族,不仅要疏远排斥阉人,甚至连骟马都不可再骑乘。” 此言一出,宫中的伶人怒目切齿,外面的旧臣和老将背后愤怒的用手指着他。

10/ 伐蜀非常顺利,蜀地官员和将领基本是望风而降。在招降敌人、安置官吏、筹划军务、发布军书告示等方面,都是郭崇韬在操办,魏王李继岌只是名义上发布命令而已。庄宗派内官李从袭等人到都统府担任纪纲,他们看到郭崇韬的府第门庭若市,投降的人争相送礼,而都统府只有大将前来拜访,门庭冷清,感到非常羞辱。

11/ 前蜀大将王宗弼归降时,先向郭崇韬行贿。前蜀皇帝王衍投降后,郭崇韬住进了王宗弼的府第。王宗弼挑选了王衍的歌妓和珍宝送给郭崇韬,请求担任蜀地的节度使,郭崇韬为了稳住他答应了, 但没行动。王宗弼又与郭崇韬的儿子郭廷诲密谋,让蜀人写了一份状子给魏王,请求任命郭崇韬为蜀地节度使。魏王看了状子后对郭崇韬说:“皇上把您看得像泰山华山一样重要,怎么会把您这样的元老派到蛮夷之地呢?况且我也不敢提这个建议。”

12/ 王宗弼投降后,返回成都,把宫中的宝物全都运到自己家里。魏王派人来征集数千万的犒军钱,王宗弼舍不得给。魏王听说王宗弼把蜀国宝物拿去贿赂郭崇韬,很生气,“这些都是我家的东西,干嘛要献出去!”。郭崇韬在征得李继岌同意之后,以不忠的罪名把王宗弼灭族。后人分析可能是郭想灭口,掩盖自己收受贿赂等上不了台面的行为。李从袭等人对魏王说:“郭崇韬收买了蜀地的人心,他的意图让人捉摸不透,王爷您应该自己小心防备。”从此魏王和郭崇韬两人开始互相猜疑和提防。

13/ 庄宗李存勖命令宦官向延嗣前往蜀地,催促军队回师。诏书到达时,郭崇韬没有出城迎接,向延嗣非常生气。李从袭对他说:“郭崇韬独揽大权,他的儿子郭廷诲出入气势像是王爷一样。现在各军将校大多是郭氏的党羽,魏王带着孤军势单力弱,一旦回师恐怕会出乱子,我们这些人也不知道会死在哪里!”

14/ 向延嗣回到朝廷后详细上奏,皇后哭着向庄宗请求保全李继岌的性命。庄宗翻看了蜀地的账簿说:“大家都说蜀地满是珠玉金银,数都数不过来,怎么会这么少呢!”向延嗣奏报说:“蜀地的宝物都进了郭崇韬的门。郭崇韬得了黄金、白银、名马、王衍爱妓、乐工若干。魏王府这边,蜀人送的贿赂不过是一两匹马而已。”

15/ 庄宗因郭崇韬想留在蜀地,已经不高兴,现又听说他把蜀地的歌妓和珍宝全都占有,愤怒之情溢于言表。他派宦官马彦珪快马赶往蜀地,观察郭崇韬的动向。如果准备回师就罢了;如果拖延不走,就让李继岌动手做掉他。马彦珪找刘皇后说:“祸事一触即发,刻不容缓,哪还能在几千里外再等圣旨啊!” 刘皇后再吹枕头风,庄宗李存勖说:“不知道事情的真假,怎么能立刻就下决断呢?” 刘皇后于是自己写了一道教令给李继岌,让他杀掉郭崇韬。

16/ 926年二月十号,马彦珪到达军中。郭崇韬已经决定六天后班师回朝。马彦珪拿出皇后的命令给李继岌看,李继岌说:“大军就要出发了,没有其他的借口,怎么能干这种背信弃义的事!你们别再说了。”李从袭等人哭着说:“皇上既然已经口头下令,王爷如果不执行,万一中途事情泄露,麻烦会更大。”李继岌说:“皇上没有正式的诏书,只凭皇后的命令,怎么能杀掉招讨使!” 面对李从袭等人的挑拨,李继岌太年轻没有经验,最终还是听从了。

17/ 第二天早上,李从袭以李继岌的名义召郭崇韬来议事。李继岌登上楼躲避,郭崇韬进来后,左右的人用棍棒把他打死。之后郭崇韬的五个儿子全部被杀。李存勖的异母弟李存乂是郭崇韬的女婿,也被害。三年前李存勖给郭崇韬的免死金牌,不如一张擦屁股纸。郭崇韬被害,给后唐王朝掀起了惊涛骇浪。庄宗李存勖自己,在三个月之后的兴教门之变中身死。这距离他在923年11月消灭后梁,仅仅两年半的时间。
//存地失人,人地皆无,失地存人,人地皆存
//很多人的权势属于“依附性生存”的模式, 随时可能瓦解,但缺乏自知之明。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