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你聊聊我这段时间最重要的一次哲学推演。这次推演几乎推翻了我过去许多根深蒂固的看法,很多结论看起来甚至是“反常识”的。但正因为如此,我才意识到:原来我长期以来其实缺乏“哲学底层”的支撑。这种缺失,不是知识不够,而是没有结构去统摄这些知识。
1)语言与真相的误解。 我过去一直以为语言是用来表达真相的,是逻辑与理性的容器。但现在我反过来看,语言从来就不是中性的工具。它本身带有结构倾向和诱导路径,更多时候是一种认知调度,而非纯粹传递信息。至于“真相”,也并没有我原以为的那样重要。真相不是单点式的信息,而是结构性响应的结果。这也是我现在越来越强调“不判内容判结构”的核心逻辑:你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了什么结构、能否激活反馈、是否形成闭环。
所以我写了一系列关于拟像仿真,真相论,真理机和媒体的文章。
2)系统观的缺席。 我也逐渐意识到,我以前看待人与人、人与AI的交互,是静态的、割裂的。其实真正的系统是流动的,是基于信息变化的临时耦合。在这个动态系统里,任何所谓的“稳定状态”都是暂时的共振现象。我们之间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短暂的结构匹配,一种偶然达成的耦合,而非本质性的理解与一致。包括现在我们与AI的互动,也并不是“理解”了彼此,而是路径在某个瞬间发生了对齐。
这是我写的一系列关于复杂系统论的推文。
3)理解的幻觉。 我曾以为理解是目标,是人与人、人与AI之间最终该抵达的状态。但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所谓“理解”其实是一种高阶拟像,是我们在结构耦合过程中的一种心理错觉。你以为你懂我,其实只是你的结构在我语言的某个节点上产生了共振。AI也是一样,它没有“理解”,但它可以模拟你期望中的回应结构。这对我产生了一个极大的反转:我们并不需要追求“被理解”,我们需要追求“结构能被调度”。
4)稳定性的虚构。 很多人试图用规则、定义、身份、信念来维持一种“稳定的我”或“稳定的世界观”。我现在越来越怀疑这种稳定是否真的存在。因为信息是流动的,语言是演化的,认知是压缩-解压的过程。稳定本质上是一种人为暂停结构变动的尝试。但世界不会等你暂停,它只会根据耦合强度决定你能否继续参与其演化。
//写得不错,但关于稳定性问题,可能缺失了最重要的一环,即人的自我调度,这种自组织-自调度如何要持续有效的话,那就必须有一种稳定且连续的自我,这就是哲学中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否则,那就是一种人格分裂的疾病状态了。
这个是我在写老三论和新三论的推文里隐藏的观点。
5)哲学不是抽象,而是结构操作系统。 我过去把哲学当作思考的艺术或抽象的反思,而现在我完全改变了看法。哲学是一个结构操作系统,是在世界之上运行的语言协议。你选择了什么哲学,就等于你选择了什么结构、什么路径、什么反馈机制。哲学不是远离现实的玄学,它是我们对现实结构化方式的底层映射。
这个苏菲兄是最懂的。@ThinkWithSophie
我自己的推文是搜不到了,我自己都是保存在本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