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世界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千什么。不要听他们的话,他们的人生非常可怜。只去找最好的人学,我说的是 the best of the best,找不到生活中的人就看最好的书,坚持下去。别浪费时间,做自己。
2
王兴说:「我做我想做的。别人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别人不干我也不敢干,不是我的风格。」
3
读书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敢于跳出各种经典命题,想象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样才不至于越读越傻。无论是谁提出的命题,拿到后先想想,让我看看他错在哪里。这个思维才叫教育。如果拿本书就照单全收,这不叫教育,这叫洗脑,越学越傻。带着挑错的心态读书,才会越读越聪明。这就是批判性思考。
Smart is not looking at it the way you were taught.
4
有选择地阅读。很多人觉得我读书速度很快,其实我只是有选择地阅读。这里的选择体现在两个地方,一是选择一本书中感兴趣的章节优先阅读。二是对一本书中技术性较弱或信息密度较低的部分快速地略读。一般来说,除了技术性非常强的书之外,大多数书的信息密度很低,有很多废话。一般来说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这样来切分内容:
- 问题是什么?
- 方案是什么?
- 例子是什么?
如果是需要解释一个现象的(譬如《黑天鹅》),那么
- 现象是什么?
- 解释是什么?
- 支撑这个解释的理由是什么?
- 例子是什么?
一般来说,这一二三四用不了多少字就可以写完了(如果假设只举一到两个精到的例子的话)
5
「读书时不要像狗服从主人,而要像老鹰搜寻猎物。」
Dee Hock (1929 - 2022), Visa 信用卡系统创始人
6
人人都知道的事情并不值得知道,就像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能赢。而历史上的胜利者大部分时间都在思考如何才能不输,只有不输,才能等到机会出现的那一天。
7
要花大量时间与那些不断抛出新想法的人交流
知道别人不知道的
1.知道得比别人更高维、更全面
2.知道更多的反面证据
3.知道更多有趣的信息
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不仅是知道别人更多的信息。信息-认知-行动,并不是一回事,数据是基础性的工作,经过清洗到信息,接下来从信息到认知,得出自己的认知,最后采取怎样的行动。
8
我认为成功人士(和优秀人士)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不断重新评估假设。他们根据各种输入做出预测,其中一些是未知的,并根据他们的正确和错误重新评估。他们信任别人,不是因为他们总是对的——没有人总是对的——而是因为如果你不断寻求真相,就很容易识别那些做同样事情的人。
美国作家 Cormac McCarthy (1933-2023) : "如果你遵守的规则给你带来这样的结局,那么这个规则还有什么用?”
“如果你不断追求真相,你会很容易找到同道人”.
9
假使一个人总是惯于为了眼前的利害,而牺牲真理,则从你的思想子宫中所生产出来的,一定都会是畸形的婴儿。
那么有无一种实际的方法,折衷于二者之间呢?一方面不违背真理,而另一方面又使人易于接受。从战略原理的研究中,似乎可以暗示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战略学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就是一方面经常保持着一个目标,而另一方面在追求目标时,却应该适应环境,随时改变路线。真理必然是会遭到反对的,尤其是当它采取一种新观念的形式时更是无可幸免,但是这种抵抗的程度,却可以设法减轻——那就是不仅要考虑到目标的本身,而且还更要考虑到进行的路线。避免向坚固的阵地作正面的突击,尽量采取侧翼上的行动,以求找到一个暴露的弱点。不过,在任何这一类的间接行动中,必须非常小心谨慎,不要背离了真理,否则就会遭到更大的失败。
ref 战略论:间接路线
10
事实是无法被精确描述的,只能去接近
意义是无法被精确描述的,只能去接近
“我”是无法被精确描述的,只能去接近
小到一件事,大到这个世界,你以为的样子或者既定规则描述的样子 ,和真实的样子是不同的。很多事,很难用理论、公式来描述真相,只能用实践探索出真相的边界。接近真相和本质的过程,也是你收获的过程。
生命根本上不存在一个终极目的,或意义。或者,即便存在,也无法言说。
所以,任何能被清晰定义的生命目的或意义,实质都只是过程和手段。如果将过程和手段,当做目的去优化,就会陷入过拟合的困境,反而远离真正的意义。
观其大略,模糊正确,参差百态,方是正途。没有银弹,没有捷径,没有一劳永逸,只有持续的旅程。
旅程,即是奖励。
11
如果给一个观点添加足够多的限定词,它就一定是“真理”,但它也几乎没啥意义了,变成“正确的废话”。
每拆掉一个限定词,都打开了一个“漏洞”,但自我认知不足,无法填补它,只能硬着头皮发出这个“错误的观点”。
好就好在,网络时代,被不同视角的观者指漏改进的反馈速度快到不行。
在这个意义上,表达者只要能足够真诚,打开自己,看见不同意见的价值,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12
这世界或者身边的局部所有一切都会试图绑架你的头脑和心,告诉你“他们想要的答案”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这里蕴藏的危险,远大过机会。
因为“他们的提问”很多并非“你对自己的提问”。提问都错配了,那答案是什么,重要吗?
多数人忙碌于追寻“别人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耗尽心力,以为这就是自我所求的一切。
系统最狠辣的是两句话:
“得到了xxx yyy zzz,你就满足了”。
“你现在不满意不快乐,是你还没得到”。
这循环自证的危险逻辑,是个巨大强力漩涡,不知有几千几万人“坠落其中”。
竟自得其乐甘之若饴。
真正的机锋,最后只有一句话:其实——没有监狱。
- 停止向世界描绘你的监狱 ;
- 更重要的是:停止向自己描绘;
- 更重要的是:现在从监狱里站起身,走出;
- 因为监狱没有上锁;
- 也没有门;
- 最后:根本没有监狱。
13
只要你担心别人会怎么看你,他们就能限制你;只有你再也不从自身之外寻求肯定,那你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
本质是摆脱任何主观的束缚限制,这样才能真正突破。
14
我之前是不太敢相信有人真的按自己相信的想法生活的,在我看来,太难太累。真的这样,将信将疑。再之后,年纪大了,见过真实的人,真正的人,慢慢真的相信了。真的有人是按自己的想法不可动摇的生活的。有了这个概念,回头去看之前读过的东西,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乔布斯2005年的演讲里提到“我从17岁开始,每早询问自己,如果这是你生活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做什么,你打算怎样生活” ,我们都看过,现在再来读这句话,你真的相信他是这样生活的么。
上周末去上海,和大学同学聊天,一直在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和其他人都一样,那么你获得的回报也不会不一样。类推一下,如果你和大众的想法是一样的,那么你的收获也就是一样的。问题是大部分人的内心是向往不一样的,行为却从众。这里会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存在。处理不好这个矛盾的人,永远踉踉跄跄。
人总是要相信点什么,人总是会相信些什么。你相信你相信的么,你相信你相信的是正确的么。
笃信之后,就是践行。
15
你的注意力放在哪,你的世界就在哪里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