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化技术的价值

2025年1月1日 16:18:30

原文来自许哲 https://articles.zsxq.com/id_kdwq0u563nmz.html

很多人在后台提问功能里也问了,也确实是最近市场的热点,关于博通挑战英伟达入局AI芯片的这个事情,导致最近美股的高科技估值又拉起来,让博通自己也进入了一万亿美元市值俱乐部,到底是不是能持续的问题。

关于计算机芯片的事情,我稍微懂一些,有那么一点点相关经验。人类技术进步,尤其是计算机领域的进步的观察经验,我个人是不看好博通的这个战略的。*注意这不是一个短期看空博通股价的做空建议

我自己的看法,技术进步是朝着越来越通用化的方向进化的,而不是越来越向着专用话的方向进化的。大致的节奏是一个领域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出现了通用化的平台,然后该平台上出现了一些应用越来越吃效率,再有人去做专用化。

其本质还是技术的进步的方向是不确定的,不可预知的根本内在属性决定的。这也是我一直推荐人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书的原因。技术进步如果被预知了,那它就不是未来了而是现在,所以预知是不可能的。

这样讲比较抽象,而且和一般对英伟达的概念相悖,所以我稍微展开一下,讲一讲我认为英伟达为什么也是一个平台公司而非专用芯片制造商,为什么平台公司,即做越来越通用化的业务,才能持续的在未来获得超额收益。原理依然是我反复说的未来不可预测性决定的。

现在我们手机里的芯片比阿波罗登月计划用的芯片快上亿倍都不止,那台计算机引导人类登上月球了,我们现在拿着5纳米制程的芯片主要干些什么呢?刷短视频,点奶茶外卖还有手游抽卡。以前看过一档节目,一个人假扮科幻小说里来自那个年代的人穿越到现代,以为21世纪人类的科技已经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了,结果发现大家用高端芯片的手机在自拍P图发社交圈,震惊到不可思议。

对,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基本上都是错的,否则未来已来。

所有技术进步和创新都来自于被认为可笑的,不现实的,不值一钱的异想天开。以前看YC创业营的课程,Sam的演讲蛮直接的:如果你的idea让周围大部分的人觉得怪不错的,那千万别去做它。

Google 干的事情是把整个互联网下载下来索引化,难道要买全世界近一半的计算机设备吗?这怎么可能产生经济价值?是最基本的算术都不会吗?

大家上网冲浪都是“轻舞飞扬”“往事随风”或者“今朝有酒899”这种网名啊,Facebook要让所有人用真名和真实社交关系注册是没上过网吗?

让人凭借网上几张不知道哪里来的图就付钱给没见过的陌生人卖东西给我,还得几天后才快递给我?有没有做过生意啊?先被人骗几次再来谈吧。这就算了,你让我把家门打开让陌生人住一夜收房钱?要命还是要钱?

或者更简练的故事是乔布斯第一次融资被人劈头盖脸问“个人为什么要计算机?!”

正因为没人知道未来的技术方向怎么走的,才有脑洞大开的奇葩创业者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实现了突变,从而促成了演化的推进。绝大部分的突变都是不利于环境生存的,正如据大部分奇葩的创业项目以高于99.99%的概率失败消失了一样,但没有意料之外的突变是不可能演化的。苏联计划经济的审批委员会的专家主义去审核科研往哪个方向发展是不会把资源分配给那些疯子的奇葩脑洞的,在规划里没有突变,必须往“靠谱”的方向走,连续三个看着不靠谱的项目失败,审批领导自己可以准备好滚蛋了。但恰恰,进步来自于巨量的不靠谱式“乱来”疯狂扑街后的出乎所有人意料。

疯狂的乱来,而不是文质彬彬的在会议室里推演。离谱到不沾边的创意加上甘冒奇险的怪人投资者的“不理性”组合,让人瞠目结舌的不可理喻。

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观点:技术创新所以是创新,是因为它出乎所有人意料,否则它已经被创造出来了,也就不是创新了。犹如寡妇必须死了丈夫才是寡妇一般,它的定义决定了它必然有此属性。

更简练的说法就是:技术创新不可预测,它是涌现的。

那这和通用和专用之分有啥关系呢?为什么说只有平台化才是吃红利的正确打开方式呢?

因为如果一个时代红利要来了,且具体的技术创新方向是不可预测的,要吃满这一波红利的方法只能是做一个平台,具体的方式方法是创造一种通用性。而做一个该领域的VC,每年投资一百家该领域的公司,其命中概率依然是很低的,无论你用什么办法筛选。因为生存概率不足万分之一,投一百家也不会让你的命中率提升到1%以上,如果再参杂一些投资经理们自己的“真知灼见”,命中概率更低。

VC这个行业是典型的符合肥尾分布原理的模式,它要远好于银行模式,因为资本市场本质上是肥尾的,软银投资阿里巴巴,YC投到了AirBnb和DropBox,它们都在肥尾上受益能覆盖掉极多的失败。而银行会在大量的成功里收益有限,却在少数意料之外的失败上覆盖掉所有的成功。

但比较黑色幽默的事情是,因为现代社会普遍依赖银行体系,所以银行体系的脆弱性能把符合肥尾原理的VC行业给反向祸害掉。我一个曾经的投资人主业是做VC的,行业里也算头部。最糟心的事情是公司绝大部分存款都在硅谷银行里。

比做一个广撒网的VC更佳的方式是成为这个技术进步时代的平台,微软,Google,苹果,都是如此的。

大家一直都听说操作系统这个词,但不学计算机的人对操作系统到底是啥子个定义大概率是搞不清楚的。所谓操作系统其实是一个技术标准平台,它能让开发具体应用的人无须操心具体的硬件环境。计算机是由很多硬件一起构成的,每家芯片的指令集不一样,每家显示设备的标准不一样,存储芯片的对外接口也不一样。我想让别人的电脑上的屏幕上显示一句“Hello World”可不简单,我需要了解对方电脑上所有硬件的技术接口,错一点都不行。更要命的是如果我的软件要面对的不知道什么硬件环境的客户,就更抓瞎了,客户最不喜欢听到的是话是:

“在我的电脑上跑的是好的呀”。

这话几乎是要挨打的,所以计算机时代的洪流来了,但软件开发商必须和硬件厂商的不同的接口规范不断的战斗,这使得整个时代的红利都发挥不出来。操作系统要干的事情就是让硬件厂商和软件开发者这件的耦合性给取消掉,使得软件开发者不需要知道硬件细节。我只需要告诉计算机 print "Hello,world",之后该向计算机的哪个内存地址写入命令,元数据缓存到哪个芯片缓存器上,催动显卡哪个接口输出什么格式的指令都不用我操心。

这个是通用化还是专用化?这无疑是通用化,这就让不断的可能性可以涌现了。

发明计算机的时候主要是给美军做工程计算用的,计算核反应的临界质量,引导飞行器登录月球都是看上去特别正经的应用,但真正让计算机芯片变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商品的是:无聊的办公软件。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未来一段时间内计算机的主要用途是打印无穷无尽的办公文档和做PPT,但只有在操作系统取消了软件和硬件的耦合性,创造了平台级的通用性后,才会让真正的 Killer App 涌现出来。并且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淘汰了。

微软非常敏锐的抓了两拨,一个是比尔盖茨意识到了通用计算机系统几乎无限的可能性和办公软件才会是一个拥有普遍意义的Killer App这两个点。相当于通用平台包办了第一个涌现,这是罕见的。而新来的互联网时代,微软并没有太当回事,盖茨本人的判断错到离谱,他一开始认为这东西纯泡沫,而现在几乎所有的桌面级应用都能在浏览器里实现,Chrome成了新的平台等待着涌现,这也是劈柴哥能成为Google CEO的原因。

我们不知道技术的方向有多鬼畜,只有不断通用化,平台化,等待涌现的出现,而非主动规划。

互联网刚诞生的时候也是美军内部分享信息的一个实验室级的工具,后来被大学教授们用来更好的分享论文用,当时的网速也无法让人想到现在的抖音的用法。但信息可以通过一个很通用化的方式高速传播这件事情本身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任何人都可以绕过出版社把自己的文字发布到几十亿人都能看到的巨大的平台,是一定会涌现出不得了的东西的。但正如硬件和软件的耦合性,需要等待操作系统,具体来说是Windows这个级别的兼容怪兽才涌现出Killer App,所以不是所有的平台都支持涌现的,你必须足够的通用,Windows认证硬件这个工作为人类做的贡献使得它配得上它的市值。不是所有操作系统都能办到的。

下图懂的都懂。

而让互联网上如此零碎的信息被找到不再是一个大海捞针的低概率(低概率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高耦合性)事件的平台就是Google,它让互联网信息被发现不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正如我们拥有了操作系统写软件变得可行,我写了一段代码不知道世界上另外一个随机硬件上的人能用上。有了搜索引擎,我们在互联网的角落里写了一段不知道哪里的人需要的信息,能被找到。有了如此的通用性,那么涌现出真正的killer app就是个时间问题了。Google为人来做的事情使得它配得上它的市值。

通用化,通用化,还是通用化。解耦,解耦,还是解耦。

互联网走到移动互联网这个阶段了,要一个能揣在裤兜里的设备要完成一台PC能做的互联网应用,是一件很难做的事情,全世界在移动互联网刚刚起步的时候能做到收发Email的移动设备的公司都无外乎几家而已,并且使用体验一言难尽,我第一次用摩托罗拉的翻盖手机收Email的时候巨怕下载到长长的广告邮件,妥妥死机。iPhone的出现让所有的开发者第一次可以几乎把整个熟悉的软件开发体验搬到移动端上。整个冲击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写一个软件假定用户永远在线,无论在什么地方,甚至能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iPhone一代只是一款出色的电子消费品,而App Store 整合了成熟完成Apple开发框架之后的iPhone就是一个平台了,它通用化了,等待涌现就可以了。

因为永远在线和有位置信息的平台的存在,涌现出了导航地图APP,之上有了Uber和 Airbnb,有了美团外卖瞬间知道附近有什么店家,有了无论在哪里都能看的抖音TikTok。Apple几乎以一己之力创造了可用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并且通用化平台化,它为人类做的这个事情使得它配得上它的市值。

有了那个时代的Windows,才让计算机软件的开发的成本如此可行,可以大规模试错,等待涌现,现在的工业控制软件好多还是Windows驱动的因就是因为无论什么鬼硬件都支持。不惜成本保留可能性,涌现出一次就回本。

有了那个时代的Google,才让发布一个网站被看到的成本如此可行,可以大规模试错,等待涌现,大家都知道绝大部分网站的信息没什么人好好维护也基本没啥价值,但不急,你发布不久后就会看到Google的蜘蛛来爬了,非常迅速,并且人家花钱把你几乎没什么价值的信息花钱给存还索引到一张巨大无比的表里。不惜成本保留可能性,涌现出一次就回本。

有了那个时代的iPhone,才让写一个带移动属性的APP成本如此可行,可以大规模是错,等待涌现。绝大部分APP的下载量极为可怜,甚至跑不出Test Flight,但不要紧,只要保持可能性,涌现出一次就回本。

然后我要讲的是英伟达,这个公司表面上做的事情是专用ASIC芯片。各位不要搞错了,GPU现在看起来已经是标配了,甚至Apple Sillicon已经把GPU功能集成到主芯片里了,在那个年代,显卡是属于一种专用芯片,也就是专门为了一个特定目的设计的ASIC芯片,而非通用计算,那个是CPU的领域。

但黄教主就认定一个死理,一个高性能的并行计算的需求,未来一定会广泛存在的,这个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只是他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对,未来不可预测,成功的科技公司创始人们也不知道的。

给游戏公司制造图形计算设备是英伟达给自己找的第一个应用,一开始是给世嘉做游戏机专用的显卡,和我刚才说的平台化完全背道而驰的,专用的不能再专用了,这个开门第一单生意就黄了,差点英伟达直接原地开张就关张,因为微软那时候要摆脱Open GL搞自己的 DirectX,弄得老黄一口气差点没缓过来。

关于DirectX这个标准之争,也是一个典型的等待涌现的平台的例子,但我们今天不说了,大体原理是一样的,我们专心讲英伟达和博通。

老黄只是为了大规模并行计算这个事情找了应用做了游戏显卡,而不是为了做显卡而显卡。也就是说当人们需要一个大规模并行计算的ASIC芯片这件事情的具体用途是不知道的,那个时代是电子游戏发展的高速时期,还不是3A大作的时代,小团队不断涌现的时代,为了符合DirectX标准英伟达整个公司彻头彻尾赌了一把,活下来后并没有安安静静做一个游戏显卡公司,而是做了一个伟大的决策,创造了一个大规模并行计算的平台——CUDA。

不搞这方面技术的人不太知道CUDA平台的价值,这是在选择A卡和N卡这个问题上压倒性的一票。因为有了CUDA平台,使得N卡不但能跑游戏,还能做很多并行计算。可大规模并行计算有啥用呢?除了你们这些Nerd看到很多核跑起来痴痴傻笑,还有啥用吗?不知道,但有了如此低成本去耦合的并行计算的平台,涌现是迟早的事了。

角度一定刁钻到不可思议,让人猝不及防,进化靠的是怪胎。这就是为什么涌现只能等待,不能强来。

没人能在CUDA大幅度降低了显卡硬件的编程耦合性的时候想到英伟达的第二个现金奶牛会是加密货币挖矿。因为以太坊选择了抗ASIC算法后,使得显卡变成了挖矿类似加密货币的最佳选择。而N卡永远是第一个能开发出小币种挖矿机的硬件。矿工们只能疯狂买N卡,黄仁勋是不可能在创业初期想到的,没人能。

彼时也没人觉得把神经元数量堆得多多的有啥经济价值,李飞飞甚至要靠开一家洗衣店来维持图片识别算法的研发资金,这可是斯坦福的教授啊,也拉不到任何资金干这个看上去毫无前途的烧钱玩意儿。当第一次深度学习能识别出很多图里“猫”这个概念的时候,我想绝大部分人的反应和当时的我一样:“哦~”。

让一个神经元网络不断预测下一个单词是什么就产生智能?这玩意儿叫电子鹦鹉,也就能接个话茬儿。模型搞到几千万个参数都看不出任何哪怕一丁点价值的时候,咱就说再扩大个一百倍,花几十亿美元咱搞一个十亿参数以上的试试不?这种BP提交给任何一个审批部门,都能想象审核人员脸上的错愕和不解。

你说当时老黄一定知道大规模神经元网络这就是个宝吗?未必,但广撒网的事情没少做。

彼时,那个叫Open AI的组织怕是要和其他开源项目组织一样永远四处讨饭为生,求大家Donate,老黄一口气Donate了自家的一大堆最高性能芯片。其实他不捐的话,几乎也只能选择英伟达的产品,因为有CUDA。

现在大家要跑一点自己的AI模型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用一下PyTorch,底层最后也是CUDA加速,没有例外。这就是CUDA平台化大规模并行计算这件事情,使得解耦化之后的必然后果。

有了那个时代的CUDA,才能让下一个大规模并行计算的程序的可行性大幅度提高,可以大规模试错等待涌现。绝大部分的应用根本用不到,而绝大部分的计算也没意义,但有一个涌现,就回本了。

ChatGPT 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快获得一亿个用户的App,其实在ChatGPT 爆火之前,Github Copiolt那个可怕的像有鬼一样,不断敲Tab就能自动出我想要的代码就足够让人惊掉下巴了。

我们彼时当然不知道把LLM搞到Billon级别的参数能有这种效果,IIya 当时怕也肯定不是100%的把握,只是一种技术直觉。而天才所以是天才,就是因为这种直觉一定是反常识,反大多人数认知的。所以涌现只能等待,无法规划。

创新,无法规划。

想要吃到涌现的红利只有:通用化,通用化,还是通用化。解耦,解耦,还是解耦。

博通现在做的事情,和Google合作弄TPU(张量计算专用芯片),和Open AI合作研发专用芯片,我听说甚至有专门给 Transformer搞的芯片。因为天下苦英伟达久矣,九成多的毛利率让所有买英伟达的哪怕有钱如Google微软的大厂都叫苦不迭,所以博通做的这个事情现在可谓是“众望所归”。

但不断专用化的芯片是出路吗?好像和英伟达一样,都是做 ASIC 芯片的路子,但其根本上的决策是一种战术上的抓热点抓痛点,而不是战略上的等待涌现的出现。

我不是说博通这样做肯定赚不到钱,相反,这种战术几乎一定能赚到钱,比做平台要赚钱的概率大得多。但无论是微软,Google,苹果还是英伟达,它们为人类做的贡献不说配享太庙,配享三万亿美元市值是可以的。在战术上打击一下最近毛利率最高的热点产业,这个事情……最多就是一个突击了。

Again: 本篇不构成做空博通的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