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悟

2024年3月2日 上午11:34:38

数据、信息、事实这些相当于食材。不同食材的转化率不同。

质量越好的食材,转化率越高,越好吸收。

不断追求各种原始第一手信息,是思维脱贫和物质脱贫最有效有力的方式。

解释、概念是对食材的二次加工。可能使其更好吸收,也可能直接破坏食材的风味。更多时候,二次加工,只是给食材赋予了一个名字。但,名字又容易带来偏见。

//所以要用最简单的词,加工食材。

概念是知识的基石,其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

  • 是什么(what)
  • 为什么(why)
  • 怎么做/用(how)

很多的思想体系一定要经过概念的兑换才能明白,不经过这样的加工是不会明白的,如中世纪的神学政治思想。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的一些学术体系,如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支持的社会科学体系,也要翻译。这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的问题,也是今天人们做学术研究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没有自己的概念体系,是不能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的。

吸收效率和人本身的素质有关。不同的人,对同样的食材,转化率不同。

吸收食材,得到见解,扩充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推导规律,这些即是鱼

严耕望说:
一个人的学术见解要想成为有系统成熟的知识,就必须经过搜集材料,加以思考,最后系统化的写作出来,始能成为真知识真学问。平时找材料,思考都是零碎的,未必严密,也无系统。要到写作,各种矛盾,各种缺隙,各种问题,可能都钻出来了。须得经过更精细的复读,一一解决,理出一条线索,把论断显豁出来,这条论断才站得住。

这里最重要的是,渔。人的洞察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等。

先有见解、理论、规律,然后才有观察实践,最后反馈调整。

诸多条件,因缘和合得到一个现象。而这个现象,本身又是另外现象的条件。

以上框架下,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不重要。它们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情绪。跳出过去、现在、未来,如实观照。

《金刚经》里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规律超越时间。需要关注的是条件的变化,以及条件的可能。

真正的竞争优势是渔,将知识转化为理解、体验、技能和盈利能力所需的思考和行动力。


为什么要具体,不要抽象?

用抽象的渔,抓具象的鱼。

思考是抽象的,当答案/表述必须具象。

抽象的表述容易模棱两可,最后得到一团浆糊。

唯有具体的,才有证伪的可能性,从而得到有效知识。

举个例子:

红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种颜色。

「什么是颜色?」

是一种事物的属性

「什么是属性?」

这就远得没边儿了。

正确的答案应该类似:

红色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下次你看到一些汽车停在十字路口时,看看它们面对的红绿灯。此外你可以去消防部门,看看他们的消防车刷了什么颜色。」

垃圾答案是变得更加抽象,信息越来越少。

更具体的答案信息量要大得多。

够具体才能证伪,否则就是和稀泥。

能具体就不要抽象。

google 深谙此道,他们不说"Speed is important"或者"Make your site fast"而是说"Every millisecond counts."

王沪宁在《美国反对美国》中说,这本书的方法是用历史-社会-文化条件框架来分析美国社会,而不是把其中任何因素孤立起来考虑。任何抽象推理都只能源自对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抽象推理要能够说服人,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有没有令人信服的事实奠基。有时候人们需要做一种工作,这就是提供思维的机会,而非思维的结论。
//信息输入后,三步处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想想为什么,而不仅仅知道是什么。

最好的抽象是仅仅抽象一步。既不能不抽象也不能抽象超过一步,走到两步三步去。不能从一个需求出发,然后就进入深邃的思想世界,不断的抽象,思考到问题的终极情况并且根据这个终极情况做事情。饭要一口一口吃。
//就像苏格拉底方法,每次发问,都是最小问题。

一步抽象是走向最终的多次抽象的必由之路。人不能没有宏大的终极的目标,但把这个目标拆解成一步一步是一种能力,在实现了一步以后所有人自然的会看到下一步抽象的机会。我们看到的社会的推动者大多都是这样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的过人之处就是想到了最终的宏大目标,却把它们隐藏起来,而用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对于现实的一步改造开始,慢慢的积累动量,越改越快。

Tags: